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召开

作者:佚名




  为了更好地研究、探索经济管理基础课程建设,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主办,中央财经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于2007年11月10一u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以“数字化时代的经济管理类教学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主题,以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邱东教授、校长王广谦教授,高等教育出版者刘志鹏社长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或大会致辞。
  李卫红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大学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熟知中国国情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学术基础和伦理道德法制观念,使他们德才兼备,有守有为。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有可能最终建成诚信、法治、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谢伏瞻局长作了题为《中国经济——稳定与增长》的报告。首先,他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他认为,主导性调控是最根本的措施,如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调整汇率水平理顺要素价格、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收政策。他说,我们应该看到,资源能源约束加剧,城乡矛盾进一步凸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急需解决。要使中国的经济规避风险。弥补不足,对内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外应争取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与繁荣。
  吴晓灵副行长在《关于流动性过剩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的主题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看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她指出,如果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银行超储率就会过高,信贷扩张能力过强;社会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则反映了货币供应过多,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有价格上涨的压力。关于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她说,近几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货币供应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说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是有效的。她认为,我国应加快结构调整,理顺价格体系,从源头抑制流动性过剩。
  教育部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逢锦聚教授在题为《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的若干问题》的发言中,从经济学教学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经济学教学的基本成绩和问题、经济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方面做了介绍。在谈到经济学专业设置和经济学基础课程设置时,他认为专业设置必须遵循拓宽口径和灵活设置方向的原则。基础课程设置在实现全国统一要求的同时,给各学校自主设置更多的自主权。教学内容改革一定要广泛吸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广泛吸收我国理论界和世界范围经济学发展取得的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他表示。在我国,经济学与管理学需要互相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席酉民教授在题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发言中,从市场需求分析定位和学科特性决定的培养模式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他指出,我国中间层管理人才的缺口明显大于作业层和战略层。但是,当代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间层的数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水平。所以在今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务必要加强培养中间层管理人才,以充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他说,工商管理类学科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型学科,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注重生源和学校的互动,还要关注用人单位的需要。他表示,只有很好地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才能成功,并最终培养出懂科学、熟实务的管理人才,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中充分展现智慧和创造力。
  论坛的分会场对经济学(含统计)、金融、国贸、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经济管理实验等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研讨。分会场的专题发言由代表汇总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