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关于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一些思考

作者:梁仲明




  摘要: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和谐学术环境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包括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等。和谐学术环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逐步改善,又需要学校自身环境的不断营造。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术环境;学风
  
  通过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生产知识,塑造精神,传播真知,启迪心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教育组织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重视良好的学风建设,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本文就此略述管见。
  
  一、和谐学术环境是大学和谐校园最显著的特色
  
  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箫一山教授曾经指出:“大学的主要宗旨为创造发明,探求真理。”他真切“希望一个大学应该切实负起领导文化创造文化的责任,不要把它变成一个技术训练班,不要把它变为一个职业养成所”。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生产知识,塑造精神,传播真知,启迪心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教育组织的重要标志。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学术需要积淀,学者必须执著。因此,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营造和谐学术环境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大学和谐校园最显著的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和谐学术环境建设,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和谐校园。
  优良的学术环境是推动大学学术活动产生的重要条件,学术风气的质量制约着大学学术活动的品质。能否用大师的学术风范来引领校园学术风气的形成,能否让原创、开拓、进取、严谨的学术精神占据校园学术风气的主流,是一所大学能否履行生产知识,塑造精神,传播真知,启迪心智职责的关键。大学只有努力用健康、积极的学术风气来统领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优秀的人才才会脱颖而出,丰厚的资源才能滚滚而来,大学的学术整体实力才会不断增强。
  高校学术活动的对象往往分属于不同专业领域,具有各自特殊发展规律,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的切入点只能是那些具有共同性的学术活动内容,如课题成果数量、研究队伍质量等。但这都是一些静态性的指标,难以将管理活动渗透进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和内部,因而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引领良好的学术风气就成为大学深化科研管理,实现对科研活动综合协调的有力工具。所以,一所大学学术活动的综合品质直接和学术环境、学术风气相关联。狠抓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建设是提升大学学术活动综合竞争力的着眼点。
  面对社会转型的激烈挑战,大学的竞争战略正在由以直接引进人才、资源为主向着间接营造学术环境、培育学术风气以激活科研潜力、凝聚核心竞争力、整合科研实力、实现人才自生自养为主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不重视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建设的大学发展战略是难以形成竞争力的。大学之间的竞争必须将硬实力竞争和软实力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从科学的学术发展观出发来指导大学学术风气建设,积极反映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理顺学术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当前学术风气建设的根本方向。近年我国高校学术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行政力量强行促进学术发展,其投入和产出通常是不相称的,难以形成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些高校重点投资的项目常常难以收到预期效果,重金引进的“大师”经常“水土不服”,行政主导的学科整合往往矛盾重重。这些现象与我们对生态环境干预导致的后果十分相似,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参天大树只能出现在封山育林的自然环境里,人工造林是难以实现的;优势种群在自然竞争中出现,并受到竞争环境的制约,人工创造的“优越环境”无法保护种群的真正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学术浮躁心态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时发生。浮躁心态主要表现为一些所谓学者,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学术缺乏深入研究、满足于一知半解,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吹拍拉扯、“市侩”作风严重,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学术道德失范表现为:篡改、捏造研究结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抄袭、剽窃他人研究结果;找他人代写文章,著作、论文,课题挂名;缺乏学术民主、一副学阀、学霸气派。这些现象和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正常的学术活动和大学应有功能的发挥,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心和不满。显而易见,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和谐学术环境的营造和建设,努力形成一种潜心学术、严谨勤奋的研究局面,和探求真知、不断创新的学术氛围。
  
  二、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内涵
  
  大学和谐学术环境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主要应该包括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一个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学术主体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大家淡泊名利,多思慎研,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学术积累。大家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学术诚信,力戒浮躁;大家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为那些长期坐“冷板凳”从事艰苦的学术积累,为攻克世界性难题而默默奉献毕生精力的教师创造激励环境,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努力实现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和谐统一,真正形成自由、平等、创新、协作的学术氛围。
  这种氛围,能够使大学一切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得到充分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得到竞相进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大学的社会职能得到充分实现。
  具体来说,大学和谐的学术环境,应形成以下四种风气:
  第一,坚持“学”与“术”并重,形成求真务实的风气。“学”与“术”的关系,既是学者与学术成果的关系,又是“体”与“用”的关系。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就可以高扬学者在学术活动中的主体性,沟通学者与实践的关系,从而纯化学者学术人格、培育学术精神,引领学术发展步入伦理性的轨道。
  当前,一些不良学术风气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在学者与学术成果之间,以成果定职称、以论文数量来认定学术水平的评价方式致使学者的学术人格严重扭曲,学者的求知热情被挫伤,真正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树立求真的风气,复苏学者的社会良知,摈弃那种追求数量、东拼西凑、跑关系发文章的不良习气。让学者重振高洁的学术人格理应是大学学术风气建设的重点环节。
  同时,在学术的“体”“用”关系上,必须反对以课题经费、成果转化率等经济指标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做法。学术追求的是学理,学理是“体”;学术成果的社会转化是副产品,是学术之“用”。就“体”“用”关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