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建设大学文化 推进文化育人

作者:刘克利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中这一对文化本质深刻的认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如果说文化对人的精神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一种文化力,那么,作为最高层次教育机构的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繁荣的文化引擎,它以受教育者生命意义的提升和创造而实现教育对社会的推动与文化的创新。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由大学师生所传承与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作为其核心组成的大学精神文化,通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而表征。在大学建设中,由于一度出现的只注重“大楼”等物化的指标,忽视精神文化的培育,在人才培养中,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育人的倾向,导致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担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高等教育相继兴起的校园文化、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研究就是对大学文化“失魅”的抗争。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研究,三者之间存在着系统论视域下的内在关联:以大学理念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研究、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以提升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文化素质教育和以润物无声的文化滋养为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这个组织内部按照文化育人规律与作用方式的有机系统。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大学文化研究往往带有更多的应然性,而作为大学师生教育活动与生存方式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则体现一种实然性。这种相互关联,使我们可以从高等教育文化育人的视角,探讨大学文化实然到大学文化的应然之策,以实现大学文化的繁荣。
  我们之所以说大学的特色是文化,是因为大学文化继承着大学的教育传统,体现着办学目的和特色,因而构成了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不同文化模式,这正是大学问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湖南大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创建的岳麓书院,由书院改学堂,由学堂而学校,由学校而湖大,不仅一直弦歌不绝,办学不辍,而且教育传统前后相随,千年相继。尤其是将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教育首位的“传道而济世民”的教育理念,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整齐严肃”、“实事求是”的道德修养规范,重视学生阙疑精神与创造精神培养的“学思并进”等优秀的教育传统,是岳麓书院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使湖南大学成为社会优秀文化重要的辐射源是我们的追求与使命。
  
  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学文化建设的导航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研究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大学文化的理论研究反映的是大学文化活动的必然规律以及大学文化在大学教育活动中本质的必然联系,对大学文化建设与育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等教育界兴起的大学文化研究思潮,既有对大学趋附经济而导致教育文化迷失的自我反思与批判,也不乏从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价值追求等方面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追问,这些研究成果既是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甄别与重构的重要理论先导,也为高等教育教育目的、内容、形式乃至教育本身的全面与整体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科视角的支持。
  精神是文化的支柱,理念是精神的核心。由大学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等构成的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支柱,其中对大学的理想与追求进行哲学概括的大学理念则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是理论化与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而且内隐于大学的一切活动中,全方位地制约与影响大学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正如同飞行器或船舶离不开导航定向一样,大学文化的建设,首先是大学理念的培育。今天,落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将教育“以人为本”贯穿于办学理念,实现大学人才培养观念的现代转换。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马克思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他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在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的意义就是全面发展。换言之,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马克思的这一对人的价值世界的理论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目标追求。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高等教育从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而进行的活动来认识,是对大学教育本质的把握。这种认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不是传统上所讲的‘政治本质’、 ‘经济本质’,而是一种文化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教育的其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更具有本体性。同时,先进的教育观念需要先进的教育方法的配合与支撑。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教育中学习成长,从而生发一种人文关怀型的教育关系,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行动。因为以人为本,不仅是通过教育内容选择,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以教育行为、过程与方法的人文关怀。
  诚然,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身与社会经验总结的人类知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但世界本来是一个整体,为了认识的需要人类将知识分门别类,这种分类虽然能带易于分析的优点,但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加上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使得传统教育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其结果是由知识的传授取代人的培养而导致教师的教学与育人分离,学生的读书与做人相悖。文化是人类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对世界的把握,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作为将人类优秀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育人,不仅要给教育对象以知识,还强调对价值理性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文化的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因此,作为教育的文化育人实质是哲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文化育人——大学文化繁荣的基础
  
  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来实践和体现,第一课堂是实践大学理念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桥梁。将教育理念融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于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顶层设计和底层突破从而达到大学文化育人目的的关键。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等方面成绩斐然。文化素质教育是以课程为形式的大学文化的载体,它的实施效度直接关乎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大学文化的繁荣需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以知识教育向文化育人模式的转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