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

作者:佚名




  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会议于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承办。来自国内28所高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及部分高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处长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主任委员张国伟院士主持了会议。中山大学黎孟枫副校长、广东省教育厅魏中林副厅长、广东省地勘局何熙平局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交流各校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及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2)交流各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经验;(3)探讨新形式下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利弊,以及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4)各校在今后5年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电子化教材建设方面的建议与规划。
  张国伟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地学教改,提高质量,加强教育技术改革发展”的中心发言。他指出,资源、能源、环境、灾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双重需求与压力;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地学新观念、新理论的孕育,需要更新地学新知识体系与方法,对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学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国家与地学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张国伟院士还指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地学教学面临整体学时短、知识更迭加快、教学内容多而新的情况,因此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各高校进行了许多有益地探索,对于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广泛交流并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已成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互联网为基础,促进了师生间、校际间、学科间和国际间的沟通和互动,深化了教学改革。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简单化、表面化、负诱导作用,不利于学生深化思维、钻研思考等。如果要深刻地认识某种复杂事物的本质或过程,只靠快速浏览和表层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深入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思维。这一点与教师的面授和板书相比,恰恰是多媒体课件的劣势。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改变教师的基本功能。如何真正重视、调动教师根本作用,正确发挥先进技术方法的效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与志趣,培养其创造性智能,才是深化教改的真正目标。
  郑卓、刘家铎、岑况、宋传中、杨树峰等也先后在会上发言。
  通过讨论和交流,会议达成了以下共识:
  1,国家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给地球科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给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是头等大事,教学指导委员会一定要认真履行好教育部赋予的职责,努力完成这项历史使命。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在地学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方而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在解决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等矛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沟通交流,缩小了时空限制,增进了资源共享,在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3,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没有改变教师的基本功能,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要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偏向,要避免教师与多媒体位置颠倒的现象,过分强调知识传输会压制创造性的培养。
  4,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敬业精神的好坏、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但由于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等原因,不少教师不重视教学、不认真备课,把教学当成软任务,无心教学,极大地损害了地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议教育部认真研究上述现象,提出纠正这些偏向的政策和措施。
  (西北大学 赖绍聪)
  
  责任编辑 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