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设置与历史教学改革

作者:岳 珑 王雁玲

践性,我们按照这门课程的特点,制订了“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课程成绩主要注重访谈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体会。
  
  2.学生实践口述访谈的成效
  多年来,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开设的“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在口述访谈实践中,积累了100多万字的访谈资料和数万字的访谈感想。从学生们的访谈实践来看,学生对访谈调查方式态度认真,学生们都认为“口述历史的访谈能考核学生的能力”,“知识可活学活用”,“口述访谈使我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学生们通过访谈实践认识到,口述史研究理论培训十分重要:“没有经过对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培训,是很难获得到一份规范的、有价值的、可用的口述史资料的。”
  访谈实践的准备工作是访谈成功的一半。“首先,我们在以往所关注的历史中,根据口述史研究的要求和条件,确定我们现在有能力设计的课题。其次,寻找符合条件的访谈对象:查阅了相关社会背景的文献资料。最后,拟订一份指导性的提问提纲。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工作的充分完成,使我们在后来的访谈实践中获益匪浅。”
  学生们在口述访谈中,深切地体会到访谈提纲的重要性。“所提的问题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一个大问题不仅让访谈的对象感到回答很困难,而且很容易使得访谈的对象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影响他们原有的记忆,甚至会出现对有些问题的误导。如果这样,所得到的这份口述资料的价值就很小。”
  面对被访者的个人生活收藏,学生们认为应迅速做出反应。“在访谈过程中,一些访谈对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自己的收藏,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乘机针对这些收藏品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北京访谈一位老校友时,他找出一本当时的杂志。这本杂志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名叫《流火》。我对这本杂志的出现,没有一点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以这本杂志为契机,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所幸的是,这位老人是位有心人,他仔细地向我讲了许多关于《流火》的情况。这些资料正是研究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的学生社团、地下党组织、刊物出版,以及1946年西北大学学生民主运动的重要史料。他的珍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在访谈实践中,学生们意识到“对难懂的方言、人名、地名,应及时搞懂,并做出文字记录。否则,将带来文字整理上的许多困难”。
  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了口述访谈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口述史资料收集的紧迫性:“让人心痛的是我看着一位老人带着他的历史离开人世。今年8月,我登门去拜访他时,老人的老伴告诉我:‘现在他身体不好,刚刚住院治疗,无法接受访谈。’面对这种情况,我打算等老人的身体好一点后,再去做这一访谈。可是,10月初传来的却是老人逝世的消息。如果我能早半个月或一个月前往老人家中,那我就能记录下这段他老人家的亲身经历西北联大的历史,可这已是永远无法做到的事了。那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抢救史料’四字之重。唐德刚教授曾言‘口述历史是活的史料,其他史料是死的,无以对证的史料,口述历史可以慢慢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唐教授一定没有这种看到自己的访谈对象的逝世的经历。不错,‘口述历史是活的史料’,可是正是因为它是活的,它才会死去。所以,我们不能‘慢慢谈’。口述历史研究发展的迫切性也正在于‘抢救史料’。”
  “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设置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改革的尝试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环节,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们访谈实践已形成大量的口述资料,将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补充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责任编辑:陈立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