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作者:吕 明 轧 刚 王时英

究中领导、教师、实验人员、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所处地位,为教学实验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整套的科学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成功解决了大型高值实验设备数量有限的矛盾,主要是采用了在大型高值实验设备前追加一定数量的低值设备,将耗时的实验准备工作由低值设备作预处理,节约大型高值实验设备宝贵的运行时间,大大提高了大型高值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加教研项目的开发研制工作,提前了他们接触实际工作的时间,使他们早早理解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果并增长了实践能力,因此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好举措。以学生为主体开发项目,使学生可以实践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应用理论解决问题,掌握设计方法,克服了大型先进设备技术面宽、封闭性强的弊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思路、新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多项成果,现继续承担着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目前以主持承担的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工学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研究目标,结合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及实力,以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太原理工大学最大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年招生数390)为基本载体,在全面加强T学类通识平台课程(数理、力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人文素质等)建设的前提下,注重分析和总结专业办学特色、具体课程设置及要求、主干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课程链接,构建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模块多方向课程群。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合理安排独立于课程之外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综合训练,形成重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分阶段专题讲座及工程训练、课外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的优良品质。通过培养计划的合理修订,综合构建“系统高效的知识积累、科学实用的能力训练、健全人格的素质培养”三螺旋式同步提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重点构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工学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四、教材建设辐射教学成果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组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强调通过出版教材的广泛应用,辐射教学先进成果。早在1955年,徐璞教授翻译出版了《金属切削工具》一书,该书被许多院校作为教材使用。20世纪70到80年代,太原工学院机制教研室的教师们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工厂、企业,为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出版及合作出版了《金属切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和《测试技术》。
  进入9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根据改革形势需要,1997年我们主编了《机械制造工程学》。1998年按照教育部专业调整的精神,机械工程学院的原有专业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内燃机和动力机械、液压传动与控制、矿山机械、矿山机电控制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专业合并成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了重大改革。“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夹具设计”五门课压缩合并成为一门课,90学时,是专业必修课。面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造教学环境,2000年,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编写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实现了原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与夹具设计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全书以切削理论为基础,以制造工艺为主线,兼顾工艺装备知识的掌握,增加了非传统加工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等内容并注重反映本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顺应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潮流,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得到包括我校在内的国内20多所高校的采用,从2001年至今已经6次印刷,出版26 000册。2004年,为了满足双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又主编了相应的双语教材Fundamentals D,Mach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该教材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是全国较早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双语教材。
  为了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极进行新体系教材建设,2006年承担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
  
  五、科技活动塑造工程素质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课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可以激发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愿望,促进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性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但如何持续有效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却是教育部门研究解决的热点问题。选取合适有效的科研课题并投入相应的研究经费,是科技创新活动能否进行的关键。机械制造精品课程组采用多种渠道解决上述难题,有效地开展了课外科技活动,获得多项“兴晋杯”、“挑战杯”竞赛奖。
  1 钻研教材,发掘教材本身的研究课题。学生通过亲手制作解剖教学课件,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利用教学实验改造契机,形成科技活动课题。教学实验内容与课程理论结合紧密,与学生实践能力相适应,且实验改进长期进行,可为科技活动提供稳定的研究课题。
  3 选取横向纵向科研项目中适合学生完成的子课题,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研究题目,服务地方经济。
  4 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教师出差机会,搜集生产实际题目,使学生的科技作品直接面向地方经济。
  总之,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构建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机制,形成了新的系统教学新方法,建成了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持续有效的大学生课外活动科技活动,实现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