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产学研视角下“234”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

作者:黄泽龙 王益玲 黄树林

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或毕业实习的指导工作。四是教师参与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
  2 “学”“产”合作
  教学单位与企业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与产学研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用于教学工作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学研基地良好的生产实践环境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机会,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将其几年来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进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二是直接吸收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科研能力。三是部分企业骨干参与教学或指导,能将企业第一线的信息和经验直接带给学生,有效避免书本与实际的脱节。
  
  三、“四种形式”打造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各类实验、见习和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我校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重点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建立起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和毕业实习“四种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循序渐进打造创新人才。
  1 验证性实验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验证性实验尽管越来越受到排斥,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作用。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的操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面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验证性实验主要集中在早期的专业基础课。
  2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实验。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过的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甚至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解决,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很好地训练,对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综合性实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对同一门课程内部有关联性的不同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内部的综合性实验:另一种是通过对有关联性的不同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跨课程综合性实验。
  (1)课程内部综合性实验。我们将一门课程内部相关联的实验内容综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如根据“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的核心理论内容,设计完成了目标产品从粗分离到纯化的“溶菌酶分离纯化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综合了层析柱装填及柱效测定、溶菌酶的粗提取及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溶菌酶分离纯化及填料的再生、蛋白质浓度测定及SDS-PAGE电泳、酶活测定、凝胶扫描和数据分析。鉴于其改革难度较小,这是综合性实验的主要形式。我们一方面大力推进综合性实验改革,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加强对综合性实验的认定,确保改革是实实在在地将实验内容进行综合,而不是机械的堆砌。目前,所有专业课都开设了综合性实验,今后还将继续推进,将适合进行综合的内容都开设为综合性实验。
  (2)跨课程综合性实验。跨课程综合性实验是我校在推进综合性实验改革中比较有特色的做法,也是我院打造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开展了两个跨课程综合性实验:一是通过整合“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开设了“基因工程跨课程综合性实验”。我们自编了《基因工程(跨课程)综合性实验讲义》,实验内容以基因药物的研究开发流程为主线,并同时开展了部分蛋白药物的实验,涵盖了基因工程上、下游技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是以基因克隆为主线,整合“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实验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分析和筛选基因,并通过克隆、表达,得到的产物再经过生物信息学进行序列比对、产物结构及其功能的分析,完成对基因的分析,筛选并最终验证的整个流程,对基因的筛选和差异性对比分析具有直观的认识。最后,以学术论文和知识竞赛的形式对综合性实验的效果进行考核,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活跃了教学气氛,巩固了教学效果。
  3 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的形式比较灵活,包括参加实验室开放、获得学校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等。如在实验室开放中,我们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技能,凝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实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我们利用与美国贝克曼公司共建的生物技术创新实验室,将五台大型精密仪器整合与串联,利用先进的仪器为学生搭建一个生物药物筛选的平台。2003级生物制药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人B7.2基因的一个新剪接体,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相关CTL表位预测,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其中优秀论文一篇,现在已作为我们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开放性实验大部分属于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非常大。通过教师一定的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题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形成实验成果。实践证明,参与过开放性实验的学生,对科研工作有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其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4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我们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签订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基地的研究项目。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巩固成型,成为一名具备初步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为了确保实习的效果,我们还不断加强对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如指导教师必须拥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在研课题;学生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并要求真题真做;贯彻一人一题制度;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度,即每位学生除了由具备条件的企业科研人员指导外,还配备一名校内老师进行指导;开展中期检查,对实习效果不理想的,及时进行调整:鼓励学生将毕业论文整理并公开发表等。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如近年来共获得“挑战杯”奖项3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7项;实施产学研试点的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首届62位毕业生中公开发表文章7篇,占11.3%;实习单位对我校实习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实习单位都留有我校毕业生就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8%以上等。但因我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我们将通过不断总结完善,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特色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基金项目:2007年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78070900009)
  
  责任编辑: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