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
作者:邵敬敏
关键词:现代汉语通论;精品策略;精品课程建设
暨南大学是著名华侨大学,在这样一个以海内外侨生和南方方言区学生为主的学校进行“现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无论是对于侨生汉语知识的普及还是对于“南方音”浓厚的岭南地区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精品教材建设的理念
建设精品课程,是我国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建设精品课程,通常抓住三个密不可分的环节:第一,教材建设,第二,队伍建设,第三,网络建设。三个环节紧扣一个主题,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精品。这三个环节又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可以从教材入手,也可以从队伍入手,也可以从网络入手。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暨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就是抓住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推动队伍建设和网络建设。因为教材是教学之本,精品课程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那就是需要有一本面向21世纪的新颖而且好用的教材,所以我们首先高度重视教材的建设,而且牢牢地树立起“精品”意识,力图真正攀上全国第一层次的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的精品意识,实际上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观念:
1 准确定位、定性、定标,充分保证该课程的独立性、必要性和不可取代性
作为大学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基础课,或者说是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现代汉语”课程是中文系本科最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之一。我们对它的定位是:它既不是一门工具课(非“古代汉语”),也不是一门实践课(非“写作”),更不是一门理论课(非“语言学概论”)。但是,实际上它兼有工具、理论和实践三方面的性质。它是一门为高校文科(特别是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一方面要讲授大量有关现代汉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强调以分析方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的,使中文系的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较为高级的语言能力的必要素质。这种“语言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层面是“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三层面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中第一层面是最基本的,第二层面是提高性的,第三层面是最高要求。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会有所区别。总之,就是要把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上来。显然,我们必须突破现有的以讲授现代汉语基本知识为核心的旧教学框架,转到以培养学生具有“语言能力”的新思路上来。因此,我们的观念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即认识到,现代汉语课程重点要解决中文系学生两个能力:理解、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表达、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得心应手地解决工作或者教学中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问题。
2 彰显特色,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在众多教材中脱颖而出
20世纪80至90年代,在全国最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五版),一本是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增订四版)。后来,陆续又出版了若干种有关教材。这些教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适用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某些改革。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是力图采取新思路的,例如钱乃荣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二是专门为某方面需要而编写的,例如齐沪扬主编的《现代汉语》(对外汉语)(商务印书馆,2007年)
要编写新教材,首先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深刻而准确的了解。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体系本身,框架陈旧、知识老化、信息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编写的指导思想存在明显的问题,即过分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能力性”,偏重于形式、静态、微观的描写,缺乏对意义、动态和宏观的把握。二是教学方法本身,一直是一种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必须讲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并且在教材上面体现出来。
我们的目标就是编写一部适应21世纪需求的采用新思路新框架并且切实好用的全国高校普遍通用的优秀新教材。
第一,我们决不彻底推翻现行教材的所有设想,而是尽可能地保留其中最精彩的内容,以体现任何一本优秀教材都应该具有的继承性。
第二,充分吸取最近30年来现代汉语各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比较成熟的优秀成果,以体现我们教材的前沿性。
第三,对一些非常有用但原有教材处理不妥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或变换角度,或突出重点,以体现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的编写思想的创新意识。
第四,我们决不着重介绍编者的一家之说,而是以国内主流看法作为基础。我们也决不强调体系对立,不卷入学术争论,不标新立异,一切从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以体现我们教材在学术上的主体意识。
第五,要编好一本教材,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八大关系:
(1)知识与方法:以知识为前提,以方法为主导。
(2)静态与动态:在静态基础上作适当动态分析。
(3)继承与创新:三分之一继承,三分之一调整,三分之一创新。
(4)形式与意义:兼顾形式与意义,力求双向验证。
(5)分析与应用:先讲分析,再讲应用。
(6)事实与理论:一切从事实出发,在事实分析基础上提升到理论高度。
(7)描写与解释:描写为主,适当解释。
第六,强调方法论的培养。学习现代汉语的方法,可以分为宏观的方法和微观的方法两类。宏观的方法指的是:
(1)比较法:跟外语、古汉语、方言进行比较以及自身进行比较。
(2)归纳法:依靠大量生动活泼的语言事实从中归纳出某种规律。
(3)演绎法:先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并且通过推断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这三种方法往往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存在哪一种更加高明、更加科学的问题。但是相对地说,归纳法和比较法是基础的根本的方法。至于微观的方法则贯穿于各个章节之中。
总之,我们的教材应该贴近现实,比较好地反映汉语学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新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反映汉语学界主流观点,使得学生一开始接触语言学就能够步子正、步伐稳、步速快,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3 精益求精,对教材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树立“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