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我们靠什么来守护“师道尊严”
作者:李志义
“师道尊严”四个字内涵非常之丰富,当然其内涵取决于推崇它的目的。其中有“师、道、尊、严”四字(词)说,“师道、尊、严”或“师、道、尊严”三字(词)说,以及“师道、尊严”二字(词)说。我们这里的讨论基于后者,讲的是“为师之道”的尊严。当然,“师道”之尊严,源于“师”之“尊严”;若无“师”之“尊严”,“师道”之“尊严”无以立。
一种强烈的反差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前的大学生对大学的深情与怀念倾注于他们的“恩师”,他们由“恩师”造就,被“恩师”折服,因“恩师”骄傲。现在的大学生谈起他们的老师,恐怕很少有这样的感受,有的甚至连上课老师的名字都叫不全。前些日子媒体披露了几起学生“辱师”事件,使人感到震惊。今观课堂上的一些现象,令人揪心。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吃零食、打瞌睡、玩手机游戏等。面对这样的反差,人们不禁要问,问题出在哪里?
《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只有“师”尊,才有“道”尊:只有“道”尊,才能“敬学”。诚然,“师道尊严”受到冷遇,涉及多方面。不过,就教师自身而言,应该如何来守护它?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曾讲: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满腔的热情和高尚的人格,要用自己的学识、热情和人格的魅力来赢得学生的爱戴与尊敬。这恐怕为我们如何守护“师道尊严”给出了一个贴切的答案。 “学高为师”,学识是为师之本。学识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学问、知识和表达。教师的学术水平、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力,能够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一种潜默魅力。教授、博导、“杰青”、“长江学者”、院士等学术称谓,是学生心目中敬仰和崇拜的“学者”头上的光环。学生会为自己的老师取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感到振奋和自豪,并由此产生一种向往和激励。我们推进教授上讲台,不仅仅是为了让教授讲几节课、传授一些知识,同时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教授的课堂上体验和获得这种振奋、自豪、向往和激励。我们推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教授们的实验室和团队中,通过亲身参与、直接交流和耳闻目睹,充分感受一种学术氛围,掀开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体会团队协作精神,零距离地认识我们的教授、博士和硕士,感受教授的学术魅力。他们在这种体验和感受中,还可以获得一种自信与自豪。“我曾在×××教授的团队中开展过×××研究”,将成为他们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闪光点。我们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享用我们优秀的学科资源,在浓郁的学术气氛中受到熏陶。这就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研究型教学”的特色。
知识是教师的资本,作为一名教师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知识的完善构成应该是:点上要精深,面上要广博。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支撑知识。支撑知识内容广泛,涉猎人文、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指向是“教书”,支撑知识的指向是“育人”。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就会成为一个干瘪的“教书匠”。作为一名教师,有些支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人文知识。科技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人文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科学知识是“立世”之基,人文知识是“为人”之本。社会上对个别“学者”有这样一些批评:科学的“富翁”,人文的“乞丐”;只有“知识”(指科学知识),没有“文化”(指人文知识)。我们提倡文化素质教育,有人对我们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质疑。据讲,一位教授在课堂上一句“宋代诗圣杜甫”,引起了哄堂大笑。试想,如果这样的“笑堂”多有几次,这位教授的“尊严”恐怕会黯然失色。师不严,则道不尊:道不尊,则学不敬。
知识就像电灯,表达就像电流,电流强度不足,电灯的额定功率再大也亮不起来。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只有表达出来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感受,才会“发光”。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课,但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的课堂有多大吸引力。同样的课程,有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如饥似渴;而有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心不在焉,身在神离。同样是政治理论课,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就能讲得出神入化,撼动人心。同样是一本《论语》,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就能讲红全中国。试想,如果我们的老师对待每堂课,就像对待每次学术报告或发表演说那样去精心准备、激情演讲,这样的课堂肯定不会乏味。如果你在课堂上“背书”或念PPT,学生怎么可能有这种耐心陪你度过4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教师的语言要有“诗经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说语言的雄辩”。有一一名学生这样评价老师:“教师水平大体可分为三等,能让学生个个挺直腰杆,瞪圆眼睛,跟随其天南海北,上天入地,此乃上等:能抓住时机在学生眼睛半开半合,将睡未睡之际,突然来一句‘听我讲’,此乃中等:自己在讲台上舒缓平和地‘唱着催眠曲’,学生在下面亲吻着桌面,流淌着口水,有时还夹杂点鼾声,此乃下等”。且不论这种“评价”的偏激如何,但至少反映了学生对“上等”老师的一种期望。
热情来自于爱心,来自于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来自于对学生的挚爱。《论语·宪问》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讲的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教育足具有爱心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满腔热忱,全身心投入。爱岗方能敬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有33年教龄的历史课老师上了一堂观摩课,听课的老师全都被其精彩的演讲折服。课后。有人问这位老师准备这堂课花了多少时间,他回答道“用我整个一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能的全部奥秘是热爱学生。爱可成为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点燃学生心灵的一把火焰。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要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自己的学生。这种爱是有回报的,你付出一份爱,就会收获一份尊重和信任。从而有“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从其教,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德高为范”,人格是为师之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正如《荀子·修身》所言:“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要懂得“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三略·下略》曰:“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教人者顺”。正人先正己;修炼自己永恒的人格魅力,让知识的传授在高尚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深入人心,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要像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讲话中所希望的那样:“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曾言:一名教师是否优秀,就看他能否让学生“五体投地”;我们的教学:=[作是否优秀,就看有多少老师能使学生“五体投地”。让人折服,需要魅力:需要学识的魅力、人格的魅力和热情的魅力。正是这些魅力,才能给我们守护住“师道尊严”。
[责任编辑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