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文学理论”课程的本科教学思考

作者:凌建英 宗志平




  大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既有思想的追求,也有情感的需求。因为大部分学生初学文学理论比较茫然,甚至会产生抵触、畏惧心理,但又不得不学,这必然带来情感生命上的无奈和痛苦。所以,教师应给学生以关爱,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创设一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这种方法很多,或引音乐入教,或借助图像,让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生动活泼。如讲文学与艺术的区别,可以有针对性地播放系列影视资料片,进行文艺欣赏,进行研讨和评论写作,主要分析其与原著的异同,把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讲文艺的审美价值,听歌曲《不白活一回》三部曲。洗海星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孔子就以“礼、乐、射、御、书、教”六艺教授弟子。典雅优美悦耳的音乐不仅能调节学习的气氛,更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正如荀子说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抽象的理论竟然包含在自己可信手拈来的话语中,怡然自乐的歌曲中,娱乐享受的影视中,自然拉近了与课程的心理距离,消除畏惧感,让理论课给学生以享受。
  
  2、自主教学——对生命价值的关注
  大学生已经成人,主体意识非常强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他们充分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于一般常识性的内容,让学生讲课,教师做授课能力的全面指导。如对于“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一节,分组让学生据自己所读作品进行讲解。同时,现在是图像的时代,鼓励同学们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变理论讲解为视听传授。学生们广收资料,集体备课,编辑课件,反复试讲,多方评论,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能远远超过了教师所讲的效果。
  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或可争鸣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或辩论。如对于“图像时代文学终结问题”的讨论,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设置辩题“环境创造人还是人创造环境”,从理论论证到实际举例,从社会现象到文学作品,无论在哪一方,据理力争中,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3、质疑对话——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教学方法要改革,但无论怎样改,教师的讲授是绝对离不开的,关键是怎样讲。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或无声对话,或有声对话,教师的教应以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为前提。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要详尽诠释,逻辑性很强地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生疑—思疑—释疑”,不仅要学生有所知,更要有所思。学生每解决一个疑问,就有一种战胜难点的兴奋,就会多一份自信,从而向更深的层次探索。
  
  4、广泛联系——对生命价值的提升
  文学理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需要大量的知识来支撑,需要大量的文艺作品来充实,需要当前的文艺现象来开拓,需要更系统的理论来提高。教师应精选书目,开列清单,定期让学生阅读,以笔记的形式总结读物的整体框架和主要观点,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阶段性地举行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学科前沿或学术热点进行专题分析。在大四年级相应开出系列选修课:文艺心理学、文艺民俗学、文艺生态学等新课程。把课程与课程相联系,课程与社会相联系,由此及彼,彼此沟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习的趣味不断丰富,品位也会不断提升。
  在实施人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必须树立人性化教育的理念,并变成一种自觉的教学实践。教师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是否能够吃透教材,讲解时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前后联系形成一个理论系统;是否能够旁征博引,有一种善于捕捉社会新现象的心理欲求,以对教学负责的态度对主要知识内容加以发散,切实找到彼此联系的凝结点,给予学生理性的分析和引导:是否能够精心设计课堂,以民主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对话,富有对教学全身心投入的执着和创设氛围的情趣等等,这是人性化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四、关于文学理论考试
  
  考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一环,是对教与学有效性的检验,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检验效果也不同,能否把教与学的水平真正表现出来,考什么、怎么考很重要。教学要改革,关键得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大学中机械教条的考试方式与评估方式(统一命题、试题库、流水批卷等)在貌似客观、公正、科学的外表下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同时也包括教师的学术自由与学术个性,强化了文艺学学科的规训、排他性与封闭性。”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许多新的思考不能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是一种扼杀。而且还会形成学生学习的两种极端:一是死背教材,可能取得高分:一是弃而不学,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所以,学校应据课程特点,采用相应的自主考试方式:给师生一定的考试灵活度,与平时学习相结合,把考试分为基础知识测验、论文、读书笔记、口头论辩等多种形式,抛弃那种完全由教师命题,学生背书,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考试模式。尽管一定的记忆性考试是必要的,但要增大学生知识理解力的考试,或者教师给一定的范围,让学生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论文,或者是强化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考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