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学分制实施的内外部制度环境研究

作者:张 勇 陈 婕 金久仁

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内部的制度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学分制在高校中的推行,不仅仅关系到选课本身,其学生管理、学生评价以及师资与课程安排、教师考核、教育收费等诸多制度都需要及时调整,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在这样一个内部制度环境中,任何一个配套制度都可能成为学分制的压力或动力,但更多是以压力的方式体现出来。学分制的实施意味着传统班级概念的解体,必须要求一个新的组织或功能机构补充进来以弥补该管理在学分制实施以后所带来的空白。同样,学分制的实施使每一个学生都拿到一个自己的课程表,传统的对学生评价主要通过班级中统一考试成绩上的差异来实现,但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评价已经成为难题。当然,教务管理的压力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也不断加大,因为传统教务管理主要是一种指导与引导式的原则管理,可是学分制要求原有的原则管理转向更加细化的过程管理和参与式管理。此外,传统学生菜单式课程使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缺乏自主权,但学分制的实施显然给予学生极大的专业与课程选择自主权,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可能使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市场化、功能化和简单易学的专业和课程。教师也可能由传统的主导式教学转向以满足学生的偏好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情况可能会使一些有价值但对学生找工作用处不明显的传统文化课程遭到歧视性对待。这显然和大学的传承文化功能不相符。这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外部制度环境的推动下,必须要求其改革和不断创新,以完善学分制实施的内部制度环境。当然,原有制度惯性和原有制度之间的默契,使学分制实施在短时间内会困难重重,但随着外部环境不断的改变,内部环境同时逐渐发生变化,并最终将形成一个新的制度默契,为学分制良好实施提供制度土壤。
  
  四、实施学分制的本土化策略
  
  学分制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成功经验,但在中国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何面对本土化过程中不同的制度环境,如何在中国本土化制度环境中使这个舶来品成功地发挥作用,是该制度在中国制度语境中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根据文章前一部分对其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提出以下本土化的路径策略,旨在为该制度在中国高校中能够成功实施。
  
  1、学生学习制度改革。目前,学生学习制度主要依托专业及其捆绑式的课程促使学生完成规定学业,而课程也是专业点的相关领导依据他们对专业的理解而开出的菜单。但学分制以后,这种套餐显然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式点菜,但学生的能力和经历远不能保证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完成相关学习。于是,一直在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似乎可以弥补这样一个不足,它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课程。同时,导师制的实行也给教师无论在学术水平还是精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分制实施以后,本科阶段的导师制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同时也可以规范学生行为,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缺失所带来的管理上的盲点。
  
  2、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学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必将对课程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专业承载容量、课程数量、教室、实验室、设备仪器等教学资源的制约,其教学计划、选课安排、学生注册、课程安排、考试管理、成绩登记、毕业资格审核等工作变得尤为复杂。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数字化是实施学分制的技术基础和保证。要根据其管理的基本特点,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实际,开发和引进与管理模式相匹配的课程管理系统、选课系统、排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考试安排系统和成绩管理系统等;同时,应建立与学分制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3、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伴随学分制实施的同时,传统班级概念和功能正在弱化,学生的组织活动似乎已经缺乏传统班级的凝聚力。辅导员的宏观管理逐渐缺乏现实基础,而思想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人际关系障碍可能使很多学生不能跨越班级和其他学生良好相处,思想的压力似乎使学生更趋于保守。为此,辅导员必须要随着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而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同时,要把学生管理由班级向宿舍等社区转移,并加强学生宿舍的社区建设以及党、团组织和社团协会的建设与管理。另外,学生评价制度也要突破以学业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机制,因为今天不同的学生个体所面对的考试标准是不统一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情况就不能得到客观的结论。所以,在学分制制度环境下,学生评价标准应该由学业为中心向多元评价机制转变,并建立相应的量化指标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业和行为活动。
  
  4、学校功能的多元化和管理的服务化。高校集教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创造知识;不仅要传授社会需要的现代知识,也要传承古老文化知识。这种功能使高校在学分制实施时,必须通过制度来保障和强化其功能,而不是弱化或逐渐丧失其原有功能。在学分制实施以后,我们并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每一个高校都集这些功能于一体,而是可以使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有侧重地发挥大学功能。但无论如何,我们在改革中对学生市场化倾向严重的课程要保持警惕,对教师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取悦行为应采取措施予以及时纠偏。同时学分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学校管理服务化以缓解教师的负担。此外,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管理部门更应该以教师和学生为工作中心,积极为他们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高校在办学历史、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学校规模、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的国情、地区的区情和学校的校情,紧紧围绕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创造性地引进、消化和实施,因校因地而异,不可盲目照搬或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责任编辑 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