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地方院校工科教育加强实践能力的着力点
作者:蔡明山 聂会平
关键词:地方院校;工科教育;实践能力;工程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工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发展工科教育,加快工程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为地方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创新工科教育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不断办出地方院校工科教育的特色和水平,是摆在所有地方院校面前不可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就地方院校工科教育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地方院校工科教育的着力点
地方院校工科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地方和沿海的中小型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管理、营销等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其内部一般不具有完善的继续教育与技术培训机制。而企业要求毕业生就业后能够马上上岗,尽快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要在与众多研究生、名牌大学本科生的竞争中取得就业优势,就必须具备即用性(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实际技术工作岗位的过渡)。这对地方院校工科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目前工科类学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是就业率高的现状不能掩盖竞争力差的事实。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2000年度在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序中,我国R&D人员总数占第4位,然而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却排在第47位;2002年度,我国的研究与开发总人数居世界第2位,是否拥有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另据笔者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地方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企业甚至更喜欢接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因为他们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意味着获取工作的筹码。面对重点高校和职业院校双重逼进,地方院校在工科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上更要下大力气,改变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让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成为未来的工程师,以及实现这种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大力发展产学合作,加强企业的参与度,通过与企业联合,启动合作项目以加深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院校工科教育的发展基础
目前,地方院校工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采用层级式结构,即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四类。这一模式虽可通过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突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并未突破以学科本位为主线的课程框架,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将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基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差距,西方几所前沿的工程大学合作开发了一个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型,称为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CDIO的目标就是将企业界的需求以工程学基本原理来表述。设计CDIO的教育反映出如下几大目标:必须掌握基础技术中深厚的应用知识;培养善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新产品(系统)的技能:能完成复杂的系统工程;能适应现代化开发团队和开发环境。基于CDIO的课程围绕学科来组织,同时与CDIO的活动交织,学科间相互支持和交叉。课程赋予生产实习所补充的学习项目,并且以课堂和现代学习工作间(实验室)进行主动性、实验性、分组学习为特征的活动。通过参与、构思、设计、实现个人技术体验,使学生达到预想的目标:培养用于构建系统的技能,很好地掌握深厚的工程基础应用知识。CDIO一旦被工程教育所采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大大提高。
因此地方院校工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将人文社会科学和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与学生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相结合。在强调知识基础的同时,不忽视大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将个人职业技能与人际沟通技能并重。在课程体系中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通过加强职业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宽厚的基础和较强的能力。在加强实践环节的同时,建立创新实验基地。在实践教学上,应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将单科独进、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安排,改变成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交叉融合的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形式要实现多样化,可通过项目教学、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加强师生的互动。实验实习可以以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系统设计能力训练平台、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平台、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创意实验教学平台为载体,以必修、自主选修等多种形式,构建旨在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别要利用好校外工程技术实习基地和校内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训练中心、计算机技术训练中心、电工电子训练中心、控制技术训练中心等实训中心。
三、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地方院校工科教育的保障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短期内的快速扩招,使地方院校教师尤其是工科教师严重不足,为了提高师生比,这些院校短期内从各高校引进大量毕业生。这些工科专业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长期的工程训练,没有专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因此在教授学生时只能从书本到书本,其结果是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受影响。因为工程训练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一是工程意识,即对工程事业积极爱好,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二是有工程背景,了解工业组织的运行、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工程方法和工程经验;三是具有工程综合能力,具有较好的工程设计、系统分析能力,具有科学的工程思想,能够正确处理工程技术问题。
要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须采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法。要制定相关政策,从企业选拔优秀的技术骨干(高学历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进高校,担任实践教学工作;吸引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实践教学工作;做好对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传帮带”;鼓励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研究;制订强制性的工程技术培养培训计划,轮流选派没有工程背景的实验教师到工厂、企业进行经常性的专业技术工作见习,定期接受专门技术培训;鼓励与支持实验教师在职提高学历教育、参加岗前培训和实验技术、工程技术专业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从而建立起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精通实验技术、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总之,地方院校发展工科教育,既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培养用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又要遵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规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培养力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 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