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若干思考

作者:王 颖 范慧慧 朱 军

及申请流程,公布管理委员会、课题列表以及课题导师等相关信息。一个完整的本科生研究项目必须依次通过申请审核、中期审核以及结题审核的程序,评审专家按照学术规范标准进行严格审核并提出具体意见。审核未通过的项目可依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并重新提交审核,通过中期审核的部分研究项目可以进一步申请市级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通过结题审核的研究项目可优先推荐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每年举行的国际高校联盟本科生科研交流大会(U21 UndergraduateResearch Conference)上,复旦大学都会选派获得学术资助的同学携带科研成果,与来自伯明翰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21所世界名校的学生交流并分享科研与创新的收获。
  
  三、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内涵意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仅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全面的素养能力。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能够启发和引导本科生及早进入研究和发现体系,使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一系列研究体验,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1 夯实知识基础,拓展学科视野
  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是一个巩固基础、拓展知识的过程,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进行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潜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夯实了理论基础,加快了知识更新,拓宽了学科视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遗,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积累和补充,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与专长的知识结构,确定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2 锻炼逻辑思维,增强实践能力
  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科研和创新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训练,没有现成的研究方案可按图索骥。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实践和摸索,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体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全过程。这一实践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是一个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过程。研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虚假;每一步进展,都需要学生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和直面挫折的意志作为支撑。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能够逐步养成客观严谨、坚毅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摆脱单纯关注成绩、追求成果的功利心态,学会潜心探索,在艰苦曲折的研究中收获快乐,奠定未来学术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成功基石。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途径,突破了传统本科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局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发展观,拓展了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空间。学生在研究和创新活动过程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发现者,获得的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堆积,而是基于问题探究的系统性认识和方法。
  
  四、关子研究型大学拓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思考
  
  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树立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采用分类分层的科研训练体系,提供多渠道的科研和创新活动机会,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做到规范而具弹性,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实践证明这一人才培养途径为帮助优秀本科生早日脱颖而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但相比国外一流大学,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还处于探索拓展阶段,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
  
  1 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扩大本科生科研资助的覆盖面
  由于我国教育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本科生人数相当有限。即便是率先开展这方面实践的若干所高校,虽已构建较为完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方式,参与学生的比例至今尚未突破学生总数的50%。以复旦大学为例,每年能够获得“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FDUROP)的学生人数在300人左右,仅占每届本科生人数的10%左右。
  针对这一状况,学校需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校董校友网络,拓展筹款渠道,汇聚海内外有效资源,为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于学术资助。
  
  2 兼顾学科专业分布,培育跨学科的本科生科研项目
  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最初往往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最为踊跃。近年来,来自文科,医科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逐年递增,但总体分布情况仍不均衡。根据“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FDUROP)资助项目的统计显示,“笋政学者”项目的文、理、医学科分布比例基本保持在2:6:1; “望道学者”项目的文理科参与人数相当,但医科仅占9%;“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则因项目本身的倾向性,参与学生主要集中于几个特定的院系。
  此外,虽然各研究型大学都鼓励本科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绝大部分本科生科研与创新项目局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只有少量的学生尝试在生命科学与医药、医学与经济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等领域开展交叉性研究。这一状况可能与本科生的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学校需加强政策导向和宣传力度,激发文科、医科等不同学科学生的科创意识,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壁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跨学科修读课程和收听讲座,搭建跨学科的学业指导平台。
  
  3 优化课程设置,营造思考、发现与探究的学术氛围
  国内研究型大学虽普遍采用学分制,但修读学分总量仍然偏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静心思考、潜心研究的自由空间较少。
  过于饱和的课程设置和过于刚性的教学管理势必会遏制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创新热情,而且,繁多的课业导致学生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研究,沉重的教学负荷也致使导师无暇指导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或因研究项目进度与课程修读计划相互冲突,不得不中途退出研究活动。
  为鼓励和保护本科生的探究热情,学校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教学计划中的学分学时总量作适当压缩,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开辟空间。同时,学校需不断完善本科生科研与创新体系。除设立专项资助经费,选拔部分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外,还可以开设本科生科研课程,使没有机会获得专项资助的学生也能体验科研的全过程。比如,清华大学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科研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复旦大学由院士、知名教授领衔开设本科生科研类系列课程;北京大学设置本科生科研学分,为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认定学分,减少学生的课程压力。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创办本科生学术刊物,开展本科生科研交流会/学术沙龙,举办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成果展等鼓励性举措,激发更多本科生的探究意识,吸引更多本科生参与到科研与创新活动中来。
  
  (本文系新世纪教学研究所招标项目“关于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招标项目“研究型大学內部课程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谨此特对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资助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