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地方院校案例教学的适应性问题研究

作者:蒋胜永

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有两块:一是国外案例:二是本土案例。前者存在一个“水土不服”问题,后者则存在着普遍性和科学性问题。
  (2)教学案例的适用性。教育部为加强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控,正在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教材的使用存在一个评估的问题。那么,没有一定层次出版的、具有一定权威的案例教材,存在一个无法采用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中的应用
  
  1 案例教学必须符合工商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法定的高等教育任务,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之所在。积极探索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的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历史任务。
  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综观案例教学方法,其对大学生创新潜能的激活(如开放性和前瞻性眼光的激活、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的激活)和务实精神的塑造,以及大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如学习能力的提高、社交能力的提高、利用时间和处理模糊性能力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2 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中的实施意见
  (1)师资建设。建设一支区别于从事课程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专职案例教师(培训师)队伍,并建立、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实现高校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是责任感强、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知识比较丰富,或有直接的实际工作经验,并通晓学生心理规律的专家学者型教师,他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培训师,他的工作就是案例教学,他的大量时间在于与企业的接触和实践,所以,对于案例教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应区别于一般教师,考核重点不在于课时量的多少和科研论文的质与量。由此,在案例教学教师队伍的形成上,可以在大量的具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具备案例教学基本素质的人员中聘用。
  (2)案例选用,作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的教学案例材料,其科学性、适应性、适用性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依托于教育部建设一套适合我国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需要的案例教学材料是当前推动案例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选择。一方面,有利于整合全国资源,使案例教学材料既符合案例形成的要件,又符合我国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各高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条件下对案例教学材料的选用。同时,对地方院校而言,鼓励编写和选用更具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则更为重要。一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和企业制度的差别,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很难直接借鉴国外案例;另一方面,处在地域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有丰富的企业数据,齐全的行业背景,案例中的角色和情景又能密切相关,只要得到企业授权,案例可以广泛地使用和传播,确实能开发出既具有国外案例的规范性和前瞻性、又能结合自身学习环境的优质的本土案例。
  (3)教学组织。根据我国地方院校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教学组织需重点关注三个问题。其一,在高年级阶段实施案例教学。对具备认知能力和求知原动力的该阶段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其二,选择部分综合性较强的内容而非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内容同时进行案例教学。案例不是对理论的系统阐述,而是对一个真实管理情景的描述,加之案例教学不追求答案,使案例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它的教学效果源于对案例解剖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追求案例教学的数量,或者仅为就某一门课程的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案例讲解,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应是举例法而不是案例法。其三,建立适合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价制度。由于案例教学注重的不是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所以案例讨论成为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不断向学生“加压”的学习机制,上课与否以及课堂上的表现,占学习成绩的25%~50%,学生非常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发言。案例教学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综合,迫使我们要建立适合案例教学的成绩评价制度,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注重个性。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