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谈如何搞好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作者:姚 蓉

苦思索,终于有同学说出“这两个情节都为我们展示了贾府的环境”、“都刻画了贾府中的主要人物”。至此,同学们可谓深入了解这两个情节在《红楼梦》的作用和意义,而这次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在轻松活泼的课堂互动中圆满完成。
  就这样,这门精读课程坚持采用每一次课都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学生们每一次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既学到了新的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并伴随着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不少人还会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为课堂互动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2 生生互动
  新课程理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课堂互动的表现形式除了常用的师生互动外,还有生生互动。相比较而言,生生互动更能扩大课堂互动的参与面,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更能把教师从“独白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设或学习者自己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个人设想进行讨论,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因此,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形成知识。这种环境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偏重于师生间的互动,忽视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其实,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快节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爱学、乐学、博学。
  在“《红楼梦》精读”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将师生互动贯穿始终外,也有意激发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例如,对于《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传统教科书上说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教师如照本宣科教给学生,学生毫无疑义地接受,就不会印象深刻。笔者决定将对贾宝玉的认识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刻意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贾宝玉是叛逆者吗”。学生们先是愣了一下,或许他们已习惯了学界以前对贾宝玉的形象定位,从没想到这会成为一个问题,接下来,大家就搜罗自己印象中的贾宝玉形象,翻阅原作,开始进行交流与讨论。
  很快地,大家的意见就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贾宝玉是叛逆者,如他不爱读《四书》,厌恶仕途经济等行为,都表现了他的离经叛道。一派认为贾宝玉不是叛逆者,如他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不敢违背父母尊长的意志等,都说明了他对传统伦理的遵循。同学们就此各抒己见,展开了愈来愈热烈的论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同学们在彼此互动中相互促进,既获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自身局限的机会,又能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得到自我实现的喜悦,从而全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通过生生互动,同学们感觉到大学学习的最大价值不是至少不仅仅在于观点的正确与错误,而在于其是否付出了思维、是否用了真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互动教学的全面、充分与学生互动激情的延续。
  
  三、大学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教学效果
  
  社会学认为,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习得了意义和象征符号,进而获得了人类独特的思维能力。从我国大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通过“《红楼梦》精读”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成功实施,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在大学课堂中进行互动式教学,可达到以下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传授专业知识并非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目标。而课堂互动的实施,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交往能力等等,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互动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通过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通过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认知、情意、行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学生们在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疑能获得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活力也因此大大提高。
  当然,互动教学要求构建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互动网络,无疑给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一是教师应提高教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二是教师应善于捕捉现状信息,灵活驾驭课堂,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三是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习惯,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积极互动,教学相长。这意味着,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师生之间的活动是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对话、协商、讨论,以达到认识上的共享与共识。
  课堂互动的成功实施,就是要将教学工作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热烈的课堂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以和谐、人道、民主为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学生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而且,学生乐于和教师亲近,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疑惑,老师既可以从中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也能加深对学生们的了解,彻底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淡漠的弊端,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互动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红楼梦》精读”课程被学生们评为“最喜爱的课程”,也在学校教学质量考评中以95分A等的优秀成绩受到通报表扬,更为可喜的是,自开设这门课程以来,常有学生在课后主动找我交流和讨论问题,笔者感到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近了许多。
  
  3 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当前,由于我国还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不公正现象导致了诸多教育的不公平,不能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能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和全面发展,教育公平是当今学人关注的一个课题,也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就大学教学而言,它要求教育者秉承公正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对课堂参与度与表现机会进行合情合理的分配,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在充分实现教师的中心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忽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及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权利,明显地不符合教育公平的要求。课堂互动的实施,有助于教学双方权利的获得与保障。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容易了解学生之间水平与程度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保障学生受到公平的对待。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中的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完全一致地对待具有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表面上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由于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围绕一定的内容进行的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整体上构建课堂教学的差异教学的策略体系,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这才是真正地体现教育公平的实质。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