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黑龙江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李海涛

竞赛进行了科学规划,统一组织,形成了17项国家级竞赛、11项省级竞赛、12项校级竞赛的学科竞赛体系。学科竞赛不仅使学生展现才华、锻炼能力,而且成为学生深化专业学习的重要渠道。近三年,学校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奖项142项,获得省级奖项428项,646人获得校级奖项,发表论文290篇,出版著作3部,
  
  3 以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国际化教育平台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学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广泛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作为个性化人才培养基本要素。
  (1)积极进行外语教学改革,学校积极进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坚持大外教学四年不断线,实行大外分级教学,强化口语交际能力,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修订了“入世”后热门专业和涉外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之与国际接轨。学校充分发挥外语学科优势,通过大量开设专业外语类课程、双语课程、涉外类公共选修课程等措施,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涉外类课程资源。
  (2)加强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学校先后与英国利兹大学、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等高校在色彩与高分子化学、生物、法律、电子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方面签署并实施了联合培养学生协议,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所大学签署了互换学生的协议。
  (3)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学术氛围。学校通过聘请外籍教师来校讲学、开设学术报告、讨论课程,以及与日本、韩国大学进行学生互换、交流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国际校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4 以文化校园建设为核心的素质拓展平台
  个性化人才培养无论其外在制度安排还是内在精神内涵都必须植根于深厚的人文传统,没有这种传统作依托,则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黑龙江大学积极营造能够涵育学生个性化精神、创新精神的文化土壤,努力打造文化校园。
  (1)以厚重的黑大精神激励学生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学校秉承延安精神和抗大传统,凝练了“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校训,设立了校史馆、博物馆等设施。优良的办学传统、先进的文化意识、厚重的大学精神、光辉的发展历程激励着黑大学子求真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立志成才。
  (2)以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校实行读书工程,鼓励学生通过读书拓展人文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个性发展,同时以“阳光讲坛”、“博士论坛”、“星光论坛”等为载体,学校仅近三年就举办了544场学术报告,参加学生10万余人次。
  (3)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学校通过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三创”教育、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建立了集思想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为一体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学校设有各类学生社团98个,仅近三年就吸纳学生16000人次左右,为具有专长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与展示的舞台。
  
  5 以科学评价学生个性化发展效果为核心的质量监控平台
  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效果保障上,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1)多元化的评估指标引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学校形成了以评教、评学、评管和专项评估为主要内容的“3+X”教学评估制度,其中各种评估指标的制定都坚持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分类指导,突出特色。评估指标的多元化引导教师尽可能按照本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来进行个性化教学,保障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2)科学的评学制度保障学生个性化成长效果。学校创立了以全体本科生为对象,实施大一制定学业规划的“引导性评估”,大二落实学业规划的“改进性评估”,大三进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估”的评学制度,评学制度突破了以考试为单一手段、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传统做法,创建了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既重分数更重能力,即重学业更重创新创业的模式,这一模式对引导和促进学生在个性化培养和发展中更好地成长,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