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教材创新 教学创新 强化实践:落实创新理念的三环节

作者:朱鹤健




  摘要: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而且把它作为教学实践的主旋律,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材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引擎。教材创新不止内容新颖,而且体系有所创新。教师要努力把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平台,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可视为师生共创新知识的过程。实践中要重视当前地学研究发展出现新的特点:高新技术的应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各种不同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交叉。
  关键词:教材创新;教学创新;强化实践
  
  教了几十年书,经历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在同事们合作与帮助下,不断教学实践,悟出一个道理: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才一代要比一代强,这是规律。教师工作要顺乎这个规律,不止要学生超越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要一届比一届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而且把它作为教学实践的主旋律,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现把这一心得体会表述如下。
  
  一、教材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引擎
  
  教书需要一本好教材,好教材有几点标志: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信息,不止内弈新颖,而且体系有所创新。教材不同于专著,它要把基本概念交代清楚,说理要透彻,系统性要强。教材要摆正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把相关内容衔接得好,而且篇幅适当。再者学生好读。1992年我与同事出版的土壤地理学教材就是按这几点要求来写的,其中特别关注创新性。
  在近代,国际上土壤地理学发生重大的变革,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土壤系统分类,70年代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成为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然而,1949以来,我国土壤地理学属于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因此中国的土壤分类学处于系统分类与发生学分类交替时期。面对这一实际国情,出版一本既能照顾我国长期使用发生学分类的实际情况,又能掌握本学科发展趋势的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地理学教材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我们不能丢了历史,要求学生学了本教材能看懂土壤地理学历史各时期的论述。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掌握未来,使学生学了本教材能掌握国际上本学科的新动态。而这两者又不是对等的,应该有所倾斜,要从以新替旧的角度来编写教材。
  将两种思路迥然不同的分类制融会在一个教材中,这不止在技术上有诸多难处,更会遇到新旧学术思想矛盾冲突所带来思想障碍,因为两种分类制不单纯是分类指标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认识土壤在思想方法上的差异。发生学分类是从生物气候带为主因素的环境条件来识别土壤,而土壤系统分类则是从土壤本身属性来识别土壤。显然,从方法论上来看,后者科学性更强。然而一种思想方法的转变是很不容易的,何况前一种思想方法已有一定历史基础。这就造成了新教材体系的难度,只有用创新的理念才能处理好这一特有问题。
  我对这一点作了长期的探索,1985年出版的《世界土壤地理》虽已为此转变打下基础,构成新教材体系雏形,但不急于编写新教材,仍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求索。及至1988年,才把本教材的编写大纲提出来。主要做法是:
  
  1.从土壤属性入手认识土壤,以此为主线处理教材内容。改变了历史上同类教材应用生物气候带划分土壤类型的做法。每个土壤类型以属性归类,包括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着力于把定量化的特征突出出来,建立起土壤类型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属性,外部条件只是影响因素,而非划分的主要依据的科学概念,而且把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名称与发生学分类的土壤名称相比照。
  2.突出地理性。精练处理土壤学基础内容,压缩篇幅。使土壤地理学内容占全书的2/3。这不止体现于分量的加重,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土壤分布的鲜明空间概念。利用各种图式表述了土壤与地理空间的关系。编制了三个分类制的世界和中国的土壤分布图。其中中国土壤分布图是根据原始材料独创设计的。每个土壤类型都有一个剖面构型图,加强立体空间感。因此本教材显示鲜明的地理性。
  
  3.着眼于方便教学。编写教材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力求用对比法、关联性表述,做到脉络清晰,相互关联,便于记忆掌握。如各个土壤类型中,都有一个土类关系的三角表,这个三角表看来很简单,但却是精心设计的。它非常清晰表达了各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插图与表格的作用,注意文字与图表的匹配,如土壤形成条件、基本性状都采用列表比较的表述方法,这样使得繁杂的内容简化,避免了过多的文字叙述,便于学生掌握。各章节之后精选了思考题,富有启发性,教学适用性强。
  
  4.土壤地理学是高等学校地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显示联系有机自然界与无机自然界知识的中心枢纽地位,又要为后续的区域地理学、综合地理学课程作铺垫。因此本教材十分注意与这些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
  由上述特点构成的土壤地理学教材体系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顺应本学科发展的总趋势,与国际同类教材接轨,又承前启后,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力度较大,显示本教材独特风格与特色。本教材1995年之所以能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要害在于有创新理念。
  鉴于本教材发行十多年来,现代系统理论和崭新技术不断地向土壤地理学渗透,而土壤系统分类学又在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迅速进展,其影响越来越大。又加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不断革新。面临这一新的形势,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要求,我与同事们决定修订本教材。修订本除仍保持上述第一版教材的特色外,重点从三个方面修订:(1)以现代系统理论为指导,把土壤作为一个系统,调整教材体系;(2)充实土壤地理学近代新技术的应用和土壤分类的新进展,充分体现当今国际土壤地理学发展新动向和研究新成果;(3)精简篇幅,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科学在发展,教材要不断更新。我认为,要建立教材更新机制,以保持教材活力。
  
  二、课堂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而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应是掌握一门学问的钥匙,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新问题。
  各学科都有其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这部分知识,就将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教师要把它讲深、讲透、不仅说清这些理论、原理本身的含义,还要教会学生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能力。如地学中的地带性学说,用一、二节课就可以把其本身含义说清。然而把这一学说应用于各种环境条件中,就会出现许多复杂问题,而学会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这是学生一辈子都应掌握的知识。所以我讲课不贪图讲多,而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力求说理至深。尽管我讲授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为研究对象,但我总是把土壤看成我讲授知识的载体。在剖析土壤、认识土壤运动规律、阐释土壤分类的分歧等问题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