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衷克定




  
  5.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目标教学”借助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为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课程以学生完成的各项任务以及协作学习过程的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作为平时成绩,平时的评价测试可以不断修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在教改实验中我们尝试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如60%,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
  此外,我们还尝试用多次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代替单一的期末纸笔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任何一次无纸化考试,学期之初通过考试称为免修考试,学期之中通过考试的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使纸上谈兵的记问之学变为以操作为主的能力测试,实际上是使孤立的知识点整合为具体的任务目标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操控系统的能力。
  
  四、经验归纳
  
  结合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目标教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教学设计环节。
  
  1.以任务驱动方式设计任务目标体系
  以任务目标作为教学知识内容单元的设计是“目标教学”的基础设计,是最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实践水平的。要组织熟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将知识单元落实在任务目标中,而任务单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趣味性。把“教计算机”变成“用计算机”。
  
  2.学习支持环境的创设
  学习支持环境是“目标教学”理论得以实施的条件保障,成为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角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平台。教师在学习支持环境设计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任务目标的完成。学生在网络支撑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兴趣得到提升。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单向传输变为互教互学,课堂教学也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平等的“群言堂”。
  
  3.协作学习的支持和别开生面的评价方式
  协作学习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还体现在学生在协作活动中既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又培养了其社会性,学会了共事。协作学习活动中十分注重各个小组间进行的学生作品评价,成为自评和互评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既参与学习活动又参与评价活动。
  综上所述,“目标教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两年来的教学中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使一度比较沉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变得活跃了,学生认可程度大大提高。在课程评估问卷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老师设计的各项任务很有用也很吸引人。
  
  责任编辑:余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