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少数民族地区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浅探
作者:韦华峰
关键词:民族艺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一、立足地方需求,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1)突出地方性。由于广西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很多中小学还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尤其是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的基层中小学,专业音乐师资就更加缺乏。此外,从广西的现实来看,县一级的文化部门、乡镇文化站以及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里文艺干部十分缺乏。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广西师范学院所培养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地方,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和多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要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总体素质与本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特性相结合,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地方音乐教育工作和其他社会文化艺术工作需要,在广西这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氛围的地方发挥他们的才干。
(2)突出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广西素有“歌海”之乡的美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十国间的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加速,东盟国家的民族艺术文化资源也不断涌现。这些有利因素给我们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同时,坚持把广西本土和外域民族艺术的精华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之中,使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使我们音乐学专业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熟谙地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3)突出应用型。由于我区县级以下中小学的规模不大,一所学校一般只能容纳一、两位专业音乐教师,他们除了担任学校教学任务以外,往往还需负责组织校内的文艺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的艺文辅导,如校合唱团、校舞蹈队、校芦笙队、校鼓号队等。此外,他们大多数还有从事地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辅导演活动。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能胜任音乐课教学以外,还必须具备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和辅导能力。音乐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过硬的艺术技能和组织能力。
(4)突出复合型。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艺术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是综合性的。为赢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我们音乐学专业人才必须避免“只懂艺术,不懂文化”的现象,要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广西师范学院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有着比较厚重的师范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历史积淀,为我们音乐学专业营造了一个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艺术环境,使音乐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形成良性互补。在音乐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设立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搭建跨专业选课的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还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汲取民族艺术精华,着力培育专业特色
(1)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我们构建了“2+2”阶段+“板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所谓“2+2阶段”,即从纵向来安排,前2年主要安排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打牢学科基础;后2年为专业教育阶段,主要安排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展能力。“板块”就是从横向来设置课程,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几个板块。通过不同的板块课程相互交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阶段”和“板块”的融合,把地方民族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2)深化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民族特色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设富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特色课程,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选修课板块中将民族特色课程分为几类:器乐演奏课程(主要包括广西特有的独弦琴、马骨胡、苗族芦笙、壮族天琴、侗族牛腿琴、京族竹筒琴等乐器演奏)、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壮族舞、苗族舞、瑶族舞、侗族舞等)、民族合唱课程(主要包括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合唱、三江侗族大歌合唱、麽佬族、毛南族二声部合唱等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内容)、民乐合奏课程(主要由我国民族乐器和广西特有的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以及东盟国家的一些音乐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突出广西的民族性、区域性特色。同时,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当中,充实教学内容。如在专业基础课中突破西方传统的和声基础,大胆借鉴和采用广西少数民族的多声部合唱手法(大二度作为协和音程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果:将现代作曲思维、技法和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作为教学与创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创作思维能力,并加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音乐欣赏课等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本土民歌及采用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广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又进一步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教材建设。解放以来,广西民族音乐曾创作出《赶圩归来啊哩哩》、《三月三、九月九》、《花帽了沙沙》、《京岛渔歌》、《蝉虫歌》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合唱作品,整理出了《美丽的壮山》、《瑶族酒歌》、《苗山情》、《赶歌圩》、《生活美如霞》等一大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创作出了《壮乡春早》《右江两岸气象新》(马骨胡)、《侗寨狂欢夜》(侗芦笙)、《风雨桥畔》(侗笛)、《拉山号子》(瑶芦笙)、《壮乡抒怀》《春诗》(二胡)等优秀民族器乐曲。如何把这些艺术精华渗透到课程教学中转化为教学资源?我院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专家针对民族特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教材建设立项,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收集具有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按照科学性、逻辑性和实践性进行合理的编排,编写了《花山的早晨——广西民歌合唱教程》等教材,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民族音乐教育教材系列,满足培育专业特色人才需要。
(4)挖掘民族艺术人力资源。学校地处自治区首府,民族音乐表演人才、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人才相对集中,而且民族艺术交流活动频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一方面柔性引进、聘用民族艺术人才、有民族音乐专业特长的业内人士,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师资保证。另一方面,我们还主动邀请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