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大学英语认知过程听力理解的教学实践

作者:梁汇娟 马 毅




  摘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根据听力理解认知技能学习的过程及听力理解形成规律的认知技能的分析,对大学英语过程听力理解的课程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听力理解;认知技能学习;课程设计研究
  
  大学英语过程听力理解能力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即认识——知道——理解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是怎么形成的?了解这一过程的形成规律对外语学习作用如何?本文将就听力理解认知技能学习的过程、特点和规律,听力理解认知技能分析,对大学英语过程听力理解的课程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听力理解认知技能学习特点过程和规律
  
  1.听力认知技能学习特点。听力认知技能学习过程与母语的听力理解过程有相似之处,包括感知、解码、预测与选择等过程,是听觉器官和大脑的认知活动并运用语言、词汇、语法和各种非语言知识,把感知到的声音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的过程。Anderson(1985)将听力理解划分为:感知处理、切分和运用。在第一阶段中,听话者将所听到的声音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第二阶段中,听话者将短时记忆中的语音串成从句、单词或其他的语言单位,并将在大脑中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建构意义,这是一个知道的过程。在第三阶段中,听话者借助语言知识将大脑中的心理表征与已有的背景知识相联系,对听力材料作出正确的理解,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因此听力理解是人们借助于听觉的语音材料,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从而建构有序的认知系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从认识、知道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2.听力理解过程及认知技能分析。随着语音感知能力的发展,“代码一解码”复现模式的进一步熟练,听音时思维的速度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听音的语速。随着听力时效性的提高,用英语进行思维,形成了“推理模式”为主、“代码”模式为辅的听力思维理解模式。根据认知技能推理阶段形成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信息的思维能力,然后待学习者已经形成了英语语音的感知和一定的认知推理技能后,进行语言信息的“跨文化”理解。这样,听力理解能力的形成就从英语语音的感性认识,进入到了听力理解的理性阶段一一自动化阶段。据此可以看出,听力理解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与认知有关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其能力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大学英语过程听力理解的课程设计
  
  通过对听力理解的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听者是否能真实有效地听懂材料与听者的认知水平或者说与听者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对大学英语过程听力理解的课程设计进行了研究。根据美国PaulRankin的统计,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语言使用中,75%是通过听说来完成的。其中听占45%。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该把握住三个侧重点:首先向学生传授与听力有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其次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最后还要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知识、能力和技巧既是听力的客观内在顺序,也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划分阶段的顺序。
  
  1.传授听力知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听说基础知识传授训练。(1)语音知识。从理论上讲解英语语音内容。如:重读、弱读、失去爆破、辅音连缀,意群划分及连续理论,升调和降调的分类与语气意义理论。(2)听说范围内的重点词汇知识。对有特点的词汇进行重点讲解和训练,如表示时间、年代、电话号码排列序数词、价格询问、英美货币、尺寸大小等数量表达方式,地址、称呼、职业的名词,日常口语中的常用动词等。在大学英语大纲规定词汇中,挑选出在英美日常口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00个最基本词汇作为听力核心词汇,让学生重点掌握,达到出口成章。(3)听说范围内的惯用表达方式和句式。(4)注意讲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结合精读和泛读知识,对听说语境中常出现的常识应予以重点交代。
  
  2.培养听力能力。这是听力课的核心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包括单句理解题和简短对话理解题。这些试题有的着重考核对语言本身的理解,除了对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有的也侧重话语意义与交际意图的领会。这一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1)培养学生的强记能力和听音辨义能力。按题材编写包含几个句子的情景对话,在课堂上给学生读一两遍后,要求学生立即复述出来或当场听写下来。这种练习要求学生听课思想高度集中,这对训练学生的强记能力大有好处。随着学生听力知识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老师可选用有录音的长篇对话和短文,让学生在课堂听述,课下听抄、复述、背诵。这为四、六级英语测试中“部分听写”(partial dictation)或“定位听写”(spot dictation)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具体作法是第一遍先让学生从头到尾听一遍,不解释生词,要求学生通过听、所给相关信息,了解所听材料的大致内容,如人物、地点、时间、故事梗概。第二遍是精听。介绍材料的难点,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理解重要细节和中心思想理解隐含的意思及判断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待学生完全理解材料后,再放几遍录音,让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跟读,有表情地大声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或背诵。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提高听音辨义的能力,奠定更坚实的听的基础。(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主要体现在抓要点方面。听力中一切分析综合思维活动都要落实到抓住材料的要点。要点就是能够说明中心思想的基本事实或情节。声音发出后即刻消逝,记诵原文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用最简略的语言来记忆,分析概括要点,抓一些关键词,这一阶段要多训练,这也是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3)培养学生的预测和猜测能力。这包括题材、语言和内容三方面预测。猜测能力是指在集中精力紧跟听力材料捕捉基本事实的自然进程中,用后续听懂的信息弥补前面遗漏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在听完所规定的内容后,以获得全部听力信息和与之相关的一切联想为线索根据,正确地推测出未听懂的内容,从而达到全文语篇理解。
  
  3.训练听力技巧。听力技巧的训练是在较长时间的听力能力培养教学后,可结合听力技能教学适当进行。
  大学英语四级测试听力理解部分包括听力对话和听力短文部分。测试题型分多项选择和复合式听写。在对话理解方面可采取三种技巧预测信息。(1)核心法。从书面四个答案选择项中找出共同核心点,据此就可推测出将要听到的录音对话的大致内容。(2)归纳法。对书面四个答案选择项进行分析归类,对未听的内容进行倾向性预测。这样往往可以预测出对话的主题和对话后的问题属类,甚至可以预测出第三提问者所提问题的旬首疑问词。(3)排除法。根据试题的几个选择题,先找出几个核心共同点,把这些共同点按思维规律的逻辑贯穿起来考虑,把不符合逻辑关系的选择项排除重点考虑范围,从而提高选择答案的速度和正确率。短文部分共有三篇短文10道题,包括故事、讲话、叙述和对话等,每一部分的每个问题有一定的间隙。复合式听写要求在听完一篇短文三遍以后,补全空缺7个单词和3个句子。听力理解部分的目的是测试学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要的事实细节、理解隐含的意义、理解谈话人的观点态度等。一般认为这种听写更能有效地测出考生的整体语言水平。其次,要审慎地决定听写文章朗读的次数、语速及断句的长度。听力短文理解其内容很广,体裁颇多,一般要求是对于单词听到什么就填写什么,关键在于准确,注意大小写、单词各音节之间的辅音字母是否双写、一个音节之中,注意元音的拼写、不发发音的字母的拼写、词尾的变形。听写单句要抓住要点、重构语句、注意衔接。听第一遍集中精力,努力把握全文大意。若所听的材料为叙事文,就要留意其中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即Who,what,where,why,when;若所听材料为说明文,就要注意说明的对象,把握主题句,注意关键词、句子等。听第二遍将注意力集中在空格部分;听第三遍要核对注意遗漏并及时修正。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达到要求的语音知识和广泛的语言背景知识,还要有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较强的联想记忆能力与重点强记能力。在这部分听力内容中,恰当地把听力技巧融进听者的听力知识和能力中去,能大幅度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其应试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如何训练听者在听力理解中运用各种认知策略进行自发的、能动的认知推理是听力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