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学术交流”课

作者:顾卫星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更高要求”层次的课程设置要求以保证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为宗旨。“学术交流”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于一体,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陶冶学生学术文化素养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学术交流;综合能力;素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分为3个不同层次,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并有机结合“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和选修课,构建循序渐进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于这一课程设置精神,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的苏州大学为已完成“综合英语类”课程学习的“更高要求”层次学生在第3学期开设“写作与翻译”、“高级口语”、“高级视听”、“外报外刊”等“语言技能类”与“语言应用类”相结合的选修课程,第4学期又探索性地开设“跨文化交际”、“中国传统与地方文化”、“影视欣赏”以及“学术交流”等“语言文化类”与“专业英语类”相结合的选修课程,努力实现大学英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
  
  “学术交流”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基本技能,陶冶学生自主性、个性化、探索性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习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学术文化素养,为其学术、职业发展建筑平台。
  “学术交流”课程分课堂教学、论文撰写和交流演讲3个组成部分,各部分既有进度上的前后关联,即3个组成部分循序渐进,各占1/3左右的时间,又有内容上的交叉融合,即课堂教学与论文撰写资料和数据收集同步,论文撰写与交流演讲模拟演练共时。
  
  (1)课堂教学是“学术交流”的基础。课堂教学主要讲解学术论文撰写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写作内容、规范、格式、文体要求等,以及确立选题、收集资料和数据和具体写作步骤等。由于学术论文的特殊性,撰写一篇学术论文,首先应从思想观点、数据和资料、写作能力、现实意义、读者定位、组织结构、陈述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为论文实际撰写勾勒基本思路和框架。学术论文非一般论文,它重学术,非空洞说教,应有必要的理论支撑所陈述的思想观点,论文作者应根据已勾画的论文组织结构,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书本、杂志、文章等资源中收集所需资料与数据,记录资料与数据的来源途径,并对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归类、评价等,为论文实际撰写进行基础积累。在资料和数据收集过程中,作者还应根据在收集资料与数据过程中产生的新观点和思想,对论文的结构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此作为论文撰写的最后框架和依据。学术论文旨在陈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人的理论只能用来支持和说明自己的学术和思想,不能是资料和数据的堆积和简单叠加。学术论文的修改应避免一般英语文章只注重修改语法、拼写和润色语言等局限,应遵循从大到小,从总体到具体的原则,即首先从思想观点的陈述是否严谨、合理入手,进入段落的设计和过渡是否自然、顺畅的核实,确定各段落的发展是否遵循“总体——部分”或“部分——总体”的统一原则,最后修改润色句子中一些诸如词汇、语法、句法、拼写、引文等技术性问题。
  
  (2)论文撰写是“学术交流”的关键。论文撰写主要完成两部分内容:撰写学术论文和模拟演练交流演讲。为增强感性认识,在学生撰写论文时,我们提供“The Origi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s schools”以供参考,同时就包括标题(副标题)的确定、摘要的措辞、社会(人文)科学学术论文的一般结构、写作文体以及引文规范等要求进行具体说明。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论文撰写采取个别指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即对学生撰写过程中的个性问题,任课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建议,对学生在确定思想观点、收集资料数据、组织论文结构、采用陈述方式等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则进行集中讨论,共同修改和完善。为使学生对交流演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感性认识,任课教师讲解书面表达和口头陈述的区别,交流演讲的策略和技能,申请、参加、组织学术会议事项等内容,安排举行交流演讲的模拟演练。为使交流演讲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或寝室为单位课外自行演练。论文撰写、课堂内外的交流演讲模拟演练均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教师以参加者的身份给予指导。
  
  (3)交流演讲是“学术交流”的核心。为增强交流演讲过程的生动性和效果的显著性,交流演讲地点选定在多媒体教室,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或PPT形式陈述自己的学术思想。演讲场景由学生作适当布置,以营造学术会议氛围。为了帮助学生对演讲内容知彼知己,所有学术论文标题和内容提要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学术论文选题被分成经济、法律专业组和社会、文化学术组。前一位演讲者担任后一位演讲者的主持人,评委由学生自主协商确定。交流演讲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拟的演讲提纲,就撰写的学术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以正常的语速作不少于5分钟的脱稿陈述。演讲完毕,演讲者回答评委或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任课教师或学生评委或感兴趣的学生对演讲的内容和回答的问题作适当点评。
  
  (4)“学术交流”考核分形成性考核和终极性考核两种,采取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交流演讲前,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过程参与的积极程度和课堂表现,确定形成性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终极性考核前公布。任课教师根据学术观点、组织结构、格式规范、语言表达等内容确定学术论文的成绩评定。学术论文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极性考核前公布。学生评委根据交流演讲内容和观点、语言驾驭能力、演讲技能、问题回答等栏目评定该交流演讲的成绩。学生评委的交流演讲成绩由其他非评委学生评定。任何学生对所给成绩如有异议,均可要求评委陈述理由。交流演讲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由评委现场确定。
  
  (5)“学术交流”将激励机制引入考核。任课教师在评定形成性考核和学术论文成绩时,考虑“更高要求”层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参照“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层次学生的成绩评定情况,尽可能给予上限。对选题内容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学术论文推荐在学校英语网站、大学英语报(College English Plus)或自办杂志“新英语写作俱乐部”(New English Writing Club)上发表。
  
  二
  
  “学术交流”集训练“听”、“说”、“读”、“写”、“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