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一体两翼”之经典文本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樊宝英

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引起一定的反响。90年代力主高师课程体系改革,“高等师范中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荣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阅读一写作双向互动式高校写作教学体系建构”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回应现代通识教育观念,适应我校由师范型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院又以经典文本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总的方案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体,面对文学院本科生在各个专业层面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改革;“两翼”就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素质课中的“中外文化经典名著”为两翼,面向全校本科生在各个院系专业层面上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改革。
  围绕这一总体方案,在经典文本教学模式探索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修订教学方案,灌注经典教学意识,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革新,编纂并出版了相关性的经典选本读本。面向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广播电视新文学三个专业增设了“中西文化经典解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并公开出版了《中西文化经典解读》读本。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开设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唐宋诗欣赏、唐宋词欣赏、中国文化原典解读、经典电影解读、周易与中国文化等课程作为素质课,并公开出版了《大学语文经典读本》、《中外电影经典文本赏析》教材。(2)积极探索经典文本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强化了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等师生互为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在考量机制上,突显对经典的分量,并实行形成性考试考评办法。公开出版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典文本教学模式探索》、《文学经典理论研究》、《语文解读学》等专著。(3)强化第二课堂,通过开展“阅读百部文学名著”的活动、学者学术报告等形式,将经典文本教学落实到学生“学”的层面上。对此,我院制定了《文学院学生阅读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方案》,启动了“阅读百部文学名著,打造书香学院”活动。本着与教学同步的原则,为学生精选了百部名著阅读书目,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有指导、有监督地阅读经典名著。邀请专家和学者作了有关经典的系列学术讲座与报告。为学生解读经典文本提供资源保证。投资十万余元购置了《丛书集成初编》、《四库珍本》、《四库备要》典籍、电子化的经典文库、影像化的电影经典文库、《四库全书》电子版以及中学语文经典课堂教学实录,同时建立了文学院学生经典图书阅览室,并向学生开放近八万册的学院书库。
  以经典文本教学为扭结,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1)以共同“主题”模块进行经典课程设计,作为选取经典文本之依据。围绕共同主题贯通中西文化经典,各种经典的思想、文化和价值在多元呈示与比照中加以彰显。这种模块课程设计既可以督促学生围绕统一主题解读相关经典,又可以使学生直接以心灵的感动面对经典,力避通史、专史、概论课程之空洞。(2)以两个“互动”强化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得以综合提高。教师对经典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对经典文本教学的实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研与教学产生良好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以经典为核心,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细读式等教学方法,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又产生良好互动。特别是那些对人类生存提出洞见、能引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思考的问题以及易引起人之伦理、人之价值冲突的经典内容,采取了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使他们既能推求经典之意向,又能知古而鉴今。(3)与第一课堂密切配合,第二课堂按部就班地实施本科生研读经典名著计划,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从而将经典文本教学落到实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聊城大学文学院逐步探索出一种以经典为扭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以学分为计量方式的经典文本教学模式,不但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精神培育和灵魂塑造,实现了“通人”教育之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C05082)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