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驱动因素及其趋向探析

作者:李 旭 李守中 杨玉盛




  摘要: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因来自地理学学科发展对基础型人才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范型人才的需求,在三者的共同作用和驱动下,当前地理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实践教学改革在目标层次上呈现出从验证到探究、从知识到能力、从课程到综合的价值取向,在实现目标途径上表现出科教结合和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学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驱动因素;趋向
  
  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全球变暖、土地退化等一系列与地理科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现代地理科学研究提出了新命题,也为高校地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实践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也是地理科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分析高校地理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动态,认识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深化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三大驱动因素
  
  1、地理学学科发展对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驱动
  地理学学科发展是推动着地理实践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践作为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始终贯穿着地理学学科发展过程。无论是以描述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为中心内容的古代地理学,还是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性归纳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性描述的近代地理学,人们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资料的获取和积累以及对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描述,都离不开观测、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即使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并将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其中逐渐形成地理学特色技术和方法体系的现代地理学,其从经验走向实验、从现象走向理论、从定性描述走向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宏观走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部门走向多学科交叉和更高层次综合的发展趋势同样离不开地理实践科学的支持。今天的地理学已经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机理探讨为主要目的、数学模型为主要特色的现代科学,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成为现代地理学发展的明显趋势。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然而,当前高校地理教育的定位与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并不相协调,突出表现为地理学基础课程、野外调查、实验室训练等方面的显著削弱和现代地理学思维和方法训练的严重不足。因此,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积极响应现代地理学学科发展趋势,重新审视地理实践教学的功能价值,主动应用地理实践科学的发展成果,不断拓展形式、丰富内涵、提升层次、创新体系。
  
  2、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驱动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对象特定的系统综合层次、区域(空间)层次和时间层次,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在解决复杂人地关系方面具有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方法优势,使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可以在社会经济建设的众多领域和层次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全球变暖、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以及地理学本身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可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重大。事实上,今天的地理学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科学。正因为如此,应用型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高校地理院系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办学功能、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和选择。
  然而,由于历史上受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地理系绝大部分设在高师院校,新拓展的应用型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大多脱胎于地理教育专业,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必然带有浓厚的传统师范教育色彩,地理学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能力是应用型地理人才的重要标志和考量标准,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调整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构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地理学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优势与地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结合起来,加强应用型地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3、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对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驱动
  随着地理学学科学性、技术性和系统性的加强,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理学正逐步成为社会的地理学、生活的地理学和素质教育的地理学,地理学的知识与技能已逐步成为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蔡运龙认为,地理学至少培养了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空间感与地方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鉴赏能力。缺乏这些素养的人可称为“地理盲”,在全球化的时代,“地理盲”不可避免要落伍。《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也明确提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因此,地理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有用性”强调知识的应用与结合,即实践性。与此相适应,地理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模式已将实践教学列入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地理基础教育改革趋向要求高校在地理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响应,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中学地理教师。然而,当前高师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地理教育脱节,其突出表现之一在于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对滞后。因此,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另一紧迫任务就是应对地理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培养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地理师范型人才。
  
  二、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向
  
  实践教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始终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与驱动下,当前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大体呈现出以下趋向。
  
  1、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长期以来,地理实践教学一直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教学体系中处于辅助地位,实验技术人员也被称之为教学辅助人员。随着地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对地理实践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无奈地发现,这一传统观念导致的严重后果已然成为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顽疾。因此,实施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质量工程”建设等工作中已经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列为重要评价指标和建设目标。高校地理院系应对学科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地理基础教育改革需求,也纷纷开始重新审视地理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通过延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