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姚聪莉 任保平

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当今各国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理念的选择与创新,尽管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均强调卓越与特色、开放与交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上主要强调以下几点:主动性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2、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宽阔的基础、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如美国的人文科技相结合的自由教育课程体系、一系列专门训练、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英国的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等。还有如日本大学直接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法国高校的“多面性”教学则适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跨学科、交叉性的课程和专业,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协调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综合能力都有重要帮助。
  
  3、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科研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重视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国外高校创新教育的普遍教学手段。其中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指教学要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还要与学生的研究相结合。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和“产学研”合作机制,英国的分类教学,日本的科技产业园,法国的实践教学基地等都促进了创新人才的成长。此外,国外高校的具体教学手段非常灵活,比如美国大学的“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团队讨论和小组学习,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发现的方法。
  
  4、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
  创新人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依托良好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综合各国特点,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行为;鼓励提问,鼓励有创见的主张。学术氛围的熏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新的科技信息,也会强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以及科学探索精神。在欧美高校里,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相切磋,从而创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内外学术研究和探讨环境,使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独立意识,促进了创新潜力的发挥。
  
  5、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当今经济全球化引发了人才的国际化需求,人才国际化需求推动了教育国际化进程。各国都把教育国际化摆到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要求高等学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的基地。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动,可以看出美、英、日、法等国或通过扩大留学生规模,或通过加强校际国际交流、学生交流、学者互派访问等形式,不断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随着新经济的到来,经济与技术发展已经处于一个跨学科、跨国界的阶段,唯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扩大视野,才能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三、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应从创设创新教育优良环境、构筑知识经济基础、建立创新体系、帮助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以及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笔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前者是非智力因素,即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开拓精神和坚定的科学态度等;后者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能。一个成功的创新者不仅在学术研究、职业技能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还应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对事业的开拓精神以及对未来不懈追求的意志。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一是把教学建设和“创新教育”办学理念相结合。在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教育环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创新教育的内涵。否则即使教学条件改善了,由于教育者的头脑中未能树立创新意识,仍然会去推行陈旧的思想观念,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二是以创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人才一般多具有较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其思维特征上,如更追求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等。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要以创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为指导,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兴趣和热情。三是要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为在高校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作好准备。
  
  2、以教学改革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推进教学方式改革。高校要将创新的理念和创新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变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综合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学生参与式、师生对话式等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讲授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和案例在课外查阅资料、展开分析,在课堂发表观点,同学们之间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要重视教材和课程设置改革。教材与课程设置作为知识传播的直接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材和课程结构也应该不断得到优化。在教材改革理念方面,应当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加强基础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体现按层次分流培养的人才成长空间理念。三是推行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适应当今学科发展趋势,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学科交叉培养,走多学科综合培养的道路。
  
  3、重视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要看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