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冯博琴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到2007年已经进行了5年,全国高校建设了一批计算机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见表1)。本文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单位集中在几所重点学校
  学校分布情况:27所大学建设了47门精品课程,其中获得2门以上精品课程的学校有5所,共19门占精品课程40%,其中:清华大学5门,西安交大4门,哈尔滨工业大学4门,国防科技技术大学3门,电子科技大学3门。
  获2门精品课程的学校有6所,分别是西北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有12门课程。
  精品课程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分布很不均衡,11所重点大学获得了31门精品课程,占总数的66%,说明精品课程的建设集中在几所重点大学。
  
  2、国家精品课程已覆盖了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但层次和专业类特点不明显,有些课程有重复建设现象
  非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微机原理。已建成精品课程16门,占精品课程总数的34%(16/47),其中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11门,占精品课程总数的23%(11/47):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精品课程数量很多,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微机原理4类核心课程的精品课亟须加强,特别是多媒体还没有精品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10核心课程中已有9门精品课程,它们是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仅数字逻辑还没有精品课程。
  
  3、不同层次:本科47门课程,专科44门课程
  专科的精品课程门数已逐渐超过了本科,说明专科更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分为两期,第一期1500门,第二期3 000门,截至2007年,已建设1678门,其中本科1270门,专科408门。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选拔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实现资源的共享。截至2008年,国家精品课数量已达1678门,但离“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为:
  
  1、高校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申报成功之后,普遍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基本上还是申报时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站部分教学内容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一些精品课程质量相对下降,已经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因此点击率低,几乎无人问津。
  
  2、资源共享问题未能彻底解决。教育部已经连续3年发文件,要求精品课程网站登录要取消密码、口令,然而仍有精品课程无法自由访问。此外,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单位担忧发生知识产权、版权的问题,当申报成功之后,立即拆掉某些原创性或精彩的电子资料,使得进入名义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之后,未能访问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3、教师访问精品课程网站达到的效果还只能是浏览许多优秀资源而已,不能马上为他建自己课程网站所用。主要原因有:
  (1)精品课程建设的结构化程度不高,内容覆盖度不足,还不能为各层次学校、各类专业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
  (2)资源的颗粒度太大,不能提取精品课程中的小颗粒度资源,重构一个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课程网站。
  (3)目前还没有一个公共平台,以支持用户可以方便地操作精品课程网站中的内容。
  
  4、精品课程经费支持不足。如2004年的精品课程经费每门仅30 000元。拍摄课堂录像价格是600元/小时,30000元仅够支付录像之用。
  持续建设困难还由于相当部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国拨,无省拨,学校经费支持也很少;国家一次性下拨,有的已经用完,今后建设将无经费支持。此外也有人员的变动(离退休,挂名负责人返回到原岗位)原因,使课程建设处于停顿状态。
  
  三、促进国家精品课持续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以上的情况虽无精确统计数据,但确实存在,在有的课程中还是比较普遍的。目前教育部加大了支持和建设力度,主要做法一是从2007年开始二期建设,课程数高达3000门;二是拨巨款建设国家级资源共享平台,这可能会使目前情况有所好转。根据我们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来促进国家精品课持续建设。
  
  1、理顺精品课程建设的秩序。前5年,评选精品课程的网评专家并不知道应建哪一门课程的哪一类哪一层次的精品课,只是从“质量”上把关,因此造成某些课程的某层次、某类“扎堆”,而有的课程某专业类或某层次精品课程“空白”。今后的建设可以委托教指委提出具体要求,按“订单”评选,加强建设的针对性。
  
  2、建设和运行精品课程拟寻求“以国家建设、共享共建为主,学校建设为辅”的机制。精品课程的运行、经费支持不能完全依靠一所学校。
  
  3、精品课的建设目标应由课程建设转向到课程的内容建设,即为使用者提供小颗粒度的服务,提高实用性。
  
  4、加强质量监控,延长精品课生命期。目前基本是“只管生,不管养”,虽有每年更新30%内容的要求,但监控不到位,可操作性差。如果没有一个监控的机制,将会产生一堆网站垃圾。
  
  四、大力加强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整体上精品课程的质量是好的,但没有人做过定性的分析。不过有不少教师反映,有基础的课程已经评得差不多了,每年再评这么多,来不及建设新的精品课程;亦有的认为近年评的质量不能保证。同时,已评上的精品课随着时间推延,有的也有“老化”的现象。因此建立精品课程的质量监控机制是使精品课程从整体上能保持一流质量的关键。
  监控质量指标体系,应由领导部门制定统一的要求。标准“虚实结合”:实的可以有点击率统计、更新内容、经费投入数、网站开通天数等;虚的是指印象、总体感觉。
  教育部各学科教指委可以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发挥作用,他们应能准确把握建设哪些精品课程,需要哪些类型、哪些层次(并非不论什么课程,各种类型、各层次都要建设),在评选和监控方面也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品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全国高校师生的使用。如何吸取到他们的评价意见是难点。一定要避免由建设单位自己找几位专家写评价意见的办法,那样容易走过场。社会应用给出评价最为公正、公平,也是力度最大的质量监控。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