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作者:刘 灿 毛洪涛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金融产业的不断升级与创新,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正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以涉及全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23所高校及50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为依据,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作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及任务。
  关键词: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问题
  
  一、调查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金融类本科、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官方招生资料统计,全国设置金融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由2001年的131所增至2006年底的324所(此数据包含了开设金融类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全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中高等院校为315所。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现状,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促进高等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现办学特色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本课题组对普通高等院校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对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二、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典型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1)目前,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财经类高校是我国开设金融类专业的主体院校,共占到了92.6%的份额,于是,我们重点选择了上述高校构成样本。本次调查达高校23所,其中,综合类院校有7所,理工、农林类院校6所,财经类院校9所,师范类院校1所。(2)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同中央财经大学等学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被调查学生及教师的专业涉及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和投资学等专业;被调查学生层次包括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3)金融机构是金融类专业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鉴于此,我们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各金融公司,具体包括各类银行、保险公司、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政府部门,共调研了50家用人单位。
  
  三、调查内容
  
  2006年7月3日至7月7日和2008年3月18日至4月1日,历时19天,分别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学校进行调研,共回收学校问卷10份,回收学生问卷为1142份,有效问卷为1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教师问卷为500份,有效问卷为4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6%。用人单位共回收问卷为300份,有效问卷为2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
  问卷共分为高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四部分,其内容主要涉及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课程开设时间、对教学时间安排的看法及实验效果的评价、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对各方面素质重要性的评价、对就业单位的看法以及对目前专业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看法等9个方面的问题。
  
  四、调查结论的综合分析
  
  1、对培养目标看法的对比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主要集中于“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高级专门人才”三个选项,但在具体选项上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最认同“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学生也有较高比例认同这一目标,但是有更多学生认同“高级专门人才”。对“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教师认同比例明显高于学生。总之,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偏于“复合型人才”,强调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以适应社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看法更加重视专业。详细数据结果见表1。
  
  
  2、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适应度评价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以及学生都认为,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是还需进一步调整。被调研的金融公司中占84.3%的单位表示近几年招聘的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基本适应岗位要求,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较高的评价,比理工类院校高出近10个百分点。可见财经类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适应度评价最高。
  
  3、对专业课程结构合理性的评价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及学生都认为专业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是总体来看教师对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评价比学生高很多。这说明,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是还需要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有待进一步改进。
  
  4、对专业课程开设时间的看法
  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开设时间的看法非常一致:有70%左右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应该在大二开设,对于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的开设时间,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在研究生中开设。这说明对于专业课程开设时间,教师和学生达成了普遍的共识。
  
  5、对教学时间安排的看法及实验效果的评价
  考察教师和学生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分配的看法,统计结果如下:被调查教师认为理论教学时间平均占总课时的70%,而被调查学生认为理论教学时间所占比例平均为55%,表明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程度高于学生;相应地,学生比教师更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动手能力的锻炼。
  将教师和学生对目前专业实验教学情况的评价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被调查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少且效果不佳,同时却有70%左右的教师认为实验效果好。也就是说,学生较教师更为重视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和实验项目的期望偏高。
  此外,我们通过教师调研的结论看到,金融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普遍采用讲授法,而较少采用实践法,并且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各专业教师基本都表现出了理论教学时间占到总教学时间2/3以上。可能正是由于在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的不充实,才使得学生有如此反映。
  
  6、对课程重要性的评价
  被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各门课程重要性评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计量经济学和投资管理学这两门课程:对于计量经济学,二者都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但教师赋予的重要性高于学生;而对投资管理,学生的重视程度高于教师。计量经济学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论课程,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是金融类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分析、研究的基本要求,在对不同教育层次学生进行分析时,也发现研究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的评价也远高于本科生。这说明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是非常必要的。投资管理这门课程,相对于计量经济学更加侧重于实务性,这和学生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相呼应的。
  
  7、对各方面素质重要性的评价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教师认为最主要的素质是“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