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构建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万永敏 黄步军 张进明 乔 旭 欧阳平凯




  摘要:化学工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创新在我国由化工大国走向化工强国的进程中必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构建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推进化工领域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化学工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模式
  
  化学工业在许多国家是与国计民生关联度很高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有着直接影响,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将化学工业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化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各国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构建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进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化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据统计,2007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约5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实现销售收入约51000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利润总额约5300亿元,同比增长21%,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一、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对于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化工生产大国,但还不是化工强国,主要表现在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造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比较低,创新成为建设化工强国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未来企业竞争力所在,目前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非常注重技术、工艺及产品的创新。创新需要人才,迅猛发展的化学工业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
  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化学工业的高新技术化,要求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化工人才。二是化学工业的发展高速差异化,要求化工人才具有创新素质,树立个性鲜明的人格观。随着化学工业市场和技术的日臻成熟,性能优异、规格独特、更新率高的“个性化”化学品将具有强烈的竞争力和可观的发展余地,进而带动化学工业的高速差异化发展。三是化学工业的发展生态绿色化,要求化工人才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实现化学工业的清洁生产。这就要求对传统的人才模式进行调整,构建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二、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校、企业在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采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模式,以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归结起来,有四种模式。
  
  1、以学校为主体,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在企业的配合帮助下,按课程教学进度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高校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采取此类模式进行探索的较多。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通过利用重组本科专业的契机,改变单一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化工行业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通过专业教学平台上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和专业实践性环节模块培养研究型、工程型和复合型(学科交叉)人才的“一台、二块、三型”化工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多目标、分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的训练,基础、应用基础和工程开发类型的研究项目以及化工、石化、高新技术等大化工概念的实习场所。建立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和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凸显专业培养特色。同时,针对单纯依靠化工实验、生产实习、化工仿真等环节无法跟上化工行业迅猛发展步伐的实际情况,依托江苏省化工与石油化工支柱产业和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产业优势,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发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等形式,建立教学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组织学生深入各地化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社会实践,聘请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到学校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该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动手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和较强应变能力的优秀工程师,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2、以大企业为主体,在高校的参与下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主动适应其人才培养需求,与中石化总部及下属企业通过联合举办专升本、工程硕士等培训班,立足岗位,分层次提高职工学历,其中课程设置贴近企业需求,并聘请中石化技术人员讲授部分课程,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这种模式为大企业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3、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科技开发,将学生有目标地安排到工程项目建设中去,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实现校企“双赢”,是高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常用的方法。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注重依靠产学研联合,走科技创新之路,与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组建了国内首家化工手性研究中心——江苏省化工手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1000多万元,配备了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采用开放管理模式,除负责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成果的转化及开展产学研活动外,还免费向高校开放实验室。近年来,常茂生化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工业学院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大批学生参与到合作项目研究中,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科技奖励,并实现了产业化。这种合作使常茂生化具备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目前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四碳系列有机酸制造商。同时,这种合作还培养了大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既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增强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建设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型工程实训中心,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依托南京工业大学组建而成的高新技术研发实体,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工程技术研究、工程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中心建立了生物催化多样性的研究平台、生物分离工程新技术研究平台和生物催化系统集成平台等较完整的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平台以及不同规模的中试线,建成了较完善的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体系和研究团队,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研究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杜邦科技进步奖等国内国际大奖12项,部分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在开放服务方面,与国内外的工业生物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利用中心强大的软硬件优势,大力加强生化工程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并通过各种形式对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各类培训,为国家培养科技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型的科技经营管理人才。同时,中心作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生物工程技术基础实验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基地,每年有2000余名本科生在此进行工程训练,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随着我国产学研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高校科技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必将会促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进而为我国建成化学工业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