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提升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作者:郝翠屏 朱代春




  摘要: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全国各层次的英语教育目标的总体规划密切相关,既要考虑英语教育在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各个阶段的衔接性,又要考虑和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优势互补,还要考虑国家发展战略。提升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是要以纯熟的英语技能为基础,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构建英语之外的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毕业生的专业与人文素质,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开门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人文学科
  
  一、对现有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的制定,在当初既有它科学的依据,也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随着8年来全国英语教育形势的发展,重新审视《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不难发现一些与新的英语教育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
  首先,英语本科教育与中学英语教育缺乏衔接。近年来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起点提前到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一再提升。现行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共同必修(A类)和选修(B类和C类)两个部分,划分为六、七、八、九等4个等级,培养目标已有极大提升,并具备相当的灵活性(参见2003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而英语本科教育仍然强调“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仍然以通用材料为主,语言技能课占教学总学时的67%(参见《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表),实际教学成效堪忧。
  其次,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过去称“通用英语”,或“公共英语”)教学在培养目标上趋同。《大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教育市场化、职业化。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针对应用能力《要求》又明确“大学英语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又向英语专业靠拢。
  此外,2002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A级标准专业课双语教学门数不应低于8%。2005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培养要“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对专业英语(过去通称“科技英语”)的教学要求也有明显加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统筹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培养目标,这在目前急需宏观规划,也是确立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再次,英语专业教育目标相对落后,与国家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明相互交织碰撞,越来越多地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文化领域,对世界历史文明的理解、融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发扬光大,都有待于学贯中西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提出的挑战,也关涉国家的发展战略,英语专业教育本应责无旁贷,但是,一方面很多翻译岗位找不到合用人才,另一方面,中国的英语教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伤及汉语,令人痛心。
  
  二、重新界定英语专业中的“专业”内涵
  
  无论从英语教学实践看,还是从英语作为外语的属性看,英语首先是作为语言技能来要求的,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专业”。《大纲》对“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比其他如数学、中文、法律等专业的专业要求相去甚远。从学时比例来看,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分别占15%和18%,所谓专业课的教授,在许多院校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知识传授”型,而不是专业研究型的,很难使英语专业本科的毕业学生在语言技能之外真正拥有一门和其他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相当的“专业”。“外贸英语”、“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医用英语”等,看似“专业”指向清晰,实际上很难达到相关专业的要求,英语专业“复合”出来的人才,并不比其他专业英语优秀者更具竞争实力。那么英语专业中的“专业”究竟是什么?其专业程度应该达到何种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应该是什么?这是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英语专业在学校的专业地位,关系到英语专业本身的发展前景,更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规划。
  《大纲》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已经从单纯的语言人才向复合人才迈出了一大步,但对英语与什么复合以及如何复合的问题,却没能提得更深更远。这就使教育界在市场驱动下,对英语专业方向越分越细。与此同时,大学英语也在迅速发展,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拥有明确的专业的同时也有可能具备较好的语言技能,给英语专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英语专业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英语在11个大学科门类中属文学类,文、理兼招,文科生占多数。从生源的文、理比例及生源的知识结构来看,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外,其专业内容应在大文科中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等相关专业部分交叉互补,而不是经贸、科技、军事等。所谓专业应该具有某一领域系统的知识框架,而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摄入。只有当英语成为一定的人文内容的载体而不仅仅被视为工具时,“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才会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专业的“专业”要求不同于其他非英语专业,它不是事先设定的,而是学生在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训练和通识教育中、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专业”目标的管理,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科目中,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尽量广泛地开设各类通识课,为学生打开学习视野,使他们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三、确立人文学科在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大纲》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系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