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我的教学方法

作者:陆俭明

的结果好像是等值的,请看:
  按(A)分析,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祖父的父亲=曾祖父
  按(B)分析,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祖父=曾祖父
  那么,“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合理的切分该是(A)还是(B)?还是(A)、(B)都可取?
  提出问题后,我就带领、引导大家,逐个开展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每提出一种意见,我都引导大家考虑:“这个看法怎么样?如果采用这种意见,有什么好处?还可能会有什么问题?”等等。通过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具体思考、分析,并逐步解决那一个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小课题,引导大家切身了解并体会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怎么观察问题,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分析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从而让大家具体感受研究、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方法、策略,以及如何选准研究分析的切入点。为了能有效达到上面所说的目的,我所选的每一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课题,都是精心考虑的,所选的每一组专题都体现了一定的研究、分析的理论方法。而每一个研究小课题的展开,都先从“如果这个问题叫你来研究,那么你该怎么去研究?”这样一个角度来展开。开始,学生一发言,就直入正题,发表自己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我就先引导大家明了,在着手具体研究之前,必须先做两件事:一是查阅文献资料,看前人有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如果谈论过,谈论到什么程度,还存在什么问题;二是搜集有关语料。而在进入具体研究分析阶段,反复强调要从多方考虑、选择研究分析的切入点,并对每一种研究分析的切入点都要既考虑其利,又得考虑其弊;一旦获得一个结论,要反复考虑“这个结论怎么样?行不行?有没有例外?”等问题。
  在每讨论完一组研究的小课题,我就把解决这一组小课题所实际运用到的理论方法给大家作系统而又简明的讲解。例如上面说的,在“层次分析”这一讲,讨论完上面提出的三个小研究课题后,我就告诉大家,我们解决这三个课题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就是层次分析法,然后我给大家讲解说明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层次分析的内容、在层次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层次分析的作用与局限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思考解决一个个具体的语法问题,来了解到一种新的分析理论的产生都是因为要解决先前的分析理论所不能解决的语法问题,都是因为要解释先前的分析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与发现象;可是任何一种新的分析理论又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局限性。局限性不等于缺点,局限性是说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解释范围,超出一定的范围,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有歧义:
  (A)说一个情况,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B)说一条狗,那是一条将猎人咬死了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的歧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来加以证实:表示(A)义时,“咬死了猎人的狗”的层次构造是:
  咬死了//猎人的狗
  表示(B)义时,“咬死了猎人的狗”的层次构造是:
  咬死了猎人的//狗
  “反对的是他”,大家都能感觉到也有歧义——“他”可以是动词“反对”的动作者,也可以是“反对”的受动者。但还需求证。怎么证明?怎么分化?层次分析对“反对的是他”这样的歧义现象就无能为力了。因为无论从内部层次切分说,还是从内部句法构造关系说,“反对的是他”都只能有一种分析。这样层次分析的局限就暴露出来了。这就要求研究者去寻求新的分析手段。再譬如,在“认知语法分析”这一讲,为了向学生介绍“象似性原则”中的“距离准则”,也采用先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实例这样的讲授方法——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说到粥、饭、馒头时,既可以说“热的粥、热的饭、热的馒头”,也可以说“热粥、热饭、热馒头”,可是说到鱼、肉、烤鸭时,只能说“热的鱼、热的肉、热的烤鸭”,却不说“*热鱼、热肉、热烤鸭”,这为什么?怎么解释这种语法现象?再有,像下面的对话:
  (1)甲:这一位是……
  乙:这是我女朋友。
  [乙回答时不会说“这是我的女朋友”]
  (2)甲:你说说,你要找的女朋友,要什么条件?
  乙:我的女朋友不一定要很漂亮,心地好就行。
  [乙回答时不会说“我女朋友不一定要很漂亮,……”]
  这又为什么?
  就这样,我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殿堂。
  自2000学年开始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以来,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认为不仅学了理论方法,更初步懂得并学会了该怎么进行语法研究,怎么进行语法分析,该怎么一步一步思考问题。
  
  三
  
  在学校教育中,常常会讨论“起主导地位的是谁”、“教学的主体该是谁”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的是任课老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主导地位首先或者说主要应体现在老师眼里要有学生,老师心里要有学生,一切都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为了让学生便于接受,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而这也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精神。
  对于学生,做老师的除了要给他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钥匙,是要培养他们实际的研究能力。说到研究能力,过去一般都只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看法和认识当然不错,但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首先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觉得,“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上能获得成果的起点。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什么问题都发现不了,那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该研究些什么,更谈不上该怎么去研究。所以,研究能力应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方面,而首先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呢?可以注意从两方面去培养。一个方面是引导学生注意从书本上去发现问题,这里说的“书本”包括专著和论文。一个方面是引导学生注意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就我们这一行来说,就是语言生活,既包括人们正常的言语交际,也包括学生,特别是外国学习者在说话、写作中出现的病句。上面介绍的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要给学生研究的钥匙,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研究能力的教育理念。
  上面介绍的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才能讨论起来有一个活跃的讨论氛围?除了教师注意引导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消除学生的一些思想障碍。一般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学生,学生没有资格在课堂上对老师的学术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会被认为对老师不礼貌。再说,万一老师记恨,给我穿小鞋,怎么办?”为了消除学生这种顾虑,在第一堂课上,在教学进程中,我反复向学生说清楚这样一点:“我与你们之间存在着多元关系。”我对学生是这样说的:“在教学上,我与你们是师生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教学上我们彼此都要严格要求;在学术上,我与你们是平等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学术上我们应该平等对话;在生活上,我与你们是朋友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平时生活中不必太拘泥,你们有什么活动要我参加我会争取出席。我们之间有了这种多元关系,才能建立起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师生互动关系。”
  
  [责任编辑 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