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困境与对策

作者:周明圣 蒋 平

要作用和地位,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共享和远程优势,使优秀课程资源通过网络传向各地,使校内学生以及校外学习者都能通过网络共享优秀课程资源。
  
  2.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网
  精品课程建设要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手段完成课程网站的制作,使其在教学团队、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立体化教材、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有全新的建设理念和建设策略。网络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效果。学校需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培养一大批拥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承担更多更新的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同时,还要将课程本身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加速信息技术与各专业课程整合的进程。高校教学资源平台网站是实现精品课程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强有力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平台网站,使其成为必要的技术平台支撑和资源保障。教师需要将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和精品课程网站有机结合起来,恰如其分地开展网上教学,弥补传统课程教学的不足,尽可能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条件。
  
  3.建立资源应用互动支持系统,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
  精品课程的核心是“精品”和“共享”,旨在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建立精品课程资源应用互动支持系统,搭建起建设者与使用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协作的桥梁,从而形成“建设—应用—反馈—建设”的循环机制,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随着课程资源量的不断增加,高校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和培训工作,开展校际之间课程合作建设和深层次的网络资源应用研讨,并在影响力和覆盖面比较大的教育网站上发布精品课程网站链接或设置精品课程专栏。另一方面,精品课程建设还要密切关注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关系等主要环节,要将这些教学环节在网络中有具体的体现。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是当前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途径。这种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品课程的教学方式,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老师不断拓宽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实现课程内涵建设和网络建设相统一。
  
  4.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评估机制,保证共享资源优质性
  为了保证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特别强调“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2至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教育部将对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更新及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情况进行检查,未通过检查的课程所在高校将在下一年度限制申报……”,但是目前具体的检查制度、实施方案还没有出台。因此,在精品课程年度检查实施方案中要引入“进退机制”,对于建设力度不合格的精品课程,先给予整改警示,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整改还不合格就取消其精品课程资格,并且该课程不能再次申报,同时对相关学校给予连带处罚,并将年度检查结果作为推荐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重要参考指标。当然这只是通过行政手段来保障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质量,我们还要采用一些激励政策和技术手段,比如完善共享资源版权保护机制,降低教师参与建设的技术难度和负担,激发教师投入的热情,让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共享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只有获得教师的支持,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建设。
  (本文是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西部高师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Mnu-JY06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