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作者:王少安

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大学人奋进、图强。对于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应当充分挖掘其价值,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第五,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相互融合为条件,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它是相伴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文化日益涉及到大学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愈来愈大。大体而言,网络文化有以下特征:一是虚拟性。网络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明显不同,传统媒体发布信息以现实性和准确性为前提,而网络却以虚拟为特征,它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为网民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提供了便利,使他们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二是交互性。由于网上交往以匿名进行,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平等的交往机会。大家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有利于形成民主、宽松的文化氛围。三是快捷性。网络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快捷、迅速。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全球发生的任何大事,这种优势是电视、广播等传媒难以企及的。网络的快捷性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适应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而网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四是多元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通过网络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受众面前,既有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不乏渲染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内容。这对众多追求个性发展、崇尚自由平等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与此同时也容易使他们陷入多元价值观的矛盾之中,影响他们对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此外,大学环境文化的内容还包括学校的电教传媒、图书馆、报刊、杂志等学校文化传播设施与媒介,学生的服饰等学校生活设施以及校园绿化美化、治安综合治理等,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和独到的育人功能。
  
  三、大学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硬件”。它不仅能够对外直接展现大学鲜明的形象和文化氛围,而且也能够以间接的方式对置身其中的大学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学人的性情陶冶、品行历练、情趣培养和潜能激发等方面。因此,如果说大学中的教学环节具有显性教育功能的话,大学环境文化则有着重要的隐性教育功能。
  对于大学环境来说,无论是大学物质环境,还是大学精神环境,都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旦被大学人用心“翻阅”,就势必会赋予他们以蓬勃向上的力量,进而使他们在爱美、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一方面,作为大学人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学物质环境不仅与大学人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为大学人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而且又是学校向大学人开展教育活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作为大学学术氛围和校园风尚的集中体现,大学精神环境则主要肩负着塑造大学人特别是大学生高尚品质和优良品行的重要使命。大学人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大学环境的影响,即使离开大学之后,他们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纪律意识和文化素养等方面,都还会长期地印有大学环境的“文化胎记”。
  “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催人奋进。”高尔基这句脍炙人口的话,明确地向世人道明了大学环境文化所具有的那种隐性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也曾经指出,大学校园里“那些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这充分说明,大学环境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因素、道德风尚等,作为文化气息弥漫在大学校园中,大学人似乎不知不觉,但它却处处存在,以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对大学人的成长成才施加着外在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环境文化还可以内化为大学人的人格追求和行为准则,对大学人起着一种软约束的作用,处处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规范着大学人,使大学人发自内心地去自觉遵守,从而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育人载体。可以说,这一作用是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行为文化所难以达到和取代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这都是在强调环境影响人和事物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用大爱之心优化育人环境,使人向善去恶、学业精进,最终实现精神境界升华、人生事业成功的例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重视和利用环境来教育培养他的弟子:“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在这方面,尽人皆知的“孟母三迁”更是一个优化育人环境的典型事例:“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大学校园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漫溢着特定的高尚、高雅的精神文化内涵,无不发挥着育人的作用。“蕴含着人文、艺术、科学精神的校园建筑,就是传播文明、养成道德的生动教科书;各具特色的校园亭台、花园、草坪,就是培育栋梁的第二讲台:浓缩着历史的校内雕塑、人文景点,就是学校传统和精神的示范和延续……通过这一切,环境育人的功能得以体现,特色的校园文化跃然展现,美观大方、品位高雅、内涵丰富的文化特色,就成为校园环境文化的源头活水,随历史而常新,随时代而升华。”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