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全面发挥美育功能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作者:王 虹

超所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席勒相信“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他认为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蔡元培指出:“当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培养,也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美育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也促使文化的整体提升。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人才的智育、德育发展过程之中,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美育不仅着眼于对人才艺术修养与能力的提高,还力求建立精神层面的文化氛围,造成一种实施美育的校园文化气氛,以发挥它的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范围内,美育借助可感的物质媒介来造成一种社会的精神文化气氛,通过感性陶冶的方式进入人的各个生活领域。通过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形成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协调和顺的育人环境和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美育可以促使建设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稳定有序为核心的高校的整体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格局。
  和谐校园文化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力图在高校校园内形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的校园氛围。在这样的文化建设中,美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美育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仅满足校园主体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切实保障他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美育促进下的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立足于不断发展的民族先进文化,能有效提高高校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结构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通过高校人才的发展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
  
  三、美育视角下的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在近年来的高校发展中,许多学校面临着各种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无暇顾及审美,美育经常被忽视。但随着科学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的精神发展日趋重要,审美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目前高校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如何塑造他们健康完善的人格。通过建立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高校的学生不仅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和欣赏者,同时也是创造者。在美育视角下,他们作为一个个审美对象进入高校主体的审美领域。因此,美和美育在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一种需要和方式,而不是一种点缀或奢侈。美育的美学思想、审美教育等系统化的展开可以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观念文化、环境文化等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1 以和谐美学发展和谐校园观念文化
  和谐范畴是一个深刻的美学和哲学概念,包括四层含义,即形式的和谐、内容的和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和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的和谐自由的关系。简而言之,美是和谐。周来祥教授认为,它起码包括这样紧密联系的四层含义:(1)形式的和谐,人、物、艺术、外在因素的大小、比例及其组合的均衡、和谐(形式美);(2)内容的和谐,即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感与理智的和谐(内容美);(3)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生活美,特别是艺术美更以此为主要的要求),从唯物主义说,首先是内容的和谐。内容的和谐要求着形式的和谐,并规定着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和谐统一;(4)而内容的和谐又被决定于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的和谐自由的关系,这种和谐自由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艺术中则体现为理想的典型和意境)。
  大学校园的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中独有的群体意识,它最大特征是体现校园文化的外在物质形式与内在的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并以此引导校园主体与校园客观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等的和谐,以构建出校园主体与校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这种意识的形成并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它要通过有效的包括美育在内的各方面教育的指引。通过建立和谐美学的理念系统,高校的校园文化会具有更加鲜明的和谐的情感意向型意识、评价型意识和实践型意识。它能够促使校园主体在日常实践中主动提高包括情感、意志、信念、兴趣等的精神要素,明确在该校园环境内所具备的行为、目标以及实现的方针、战略、战术等。为此,要抓好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抓住学校观念文化即学校精神文化这一核心。
  
  2 开展审美教育促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是指体现学校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校园建筑、教学设备、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高校的环境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中集思想与艺术为一体的物质表现形式。现代化的环境文化是校园环境的外在形式的美的统一,是和谐的社会文化内在要素在客观建筑(布局、造型、颜色等)、设施、校园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物体上的体现。优美和谐的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设施,都有利于促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追求美的生活。美的校园环境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应体现出美的尺度。校园环境的设计既要有整体统筹安排,又要注重局部的精雕细琢,让每一处环境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艺术对象对人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说,培养审美能力必须紧紧把握审美的对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审美教育以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在审美教育中,个体通过对具体审美对象的大小、比例及其组合的均衡、和谐等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审美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情感的调节、传达能力等。当他们面对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时,能更好地引起共鸣,形成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审美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建立个体与校园环境的适当关系,自觉地用其所承载的社会需要来规范个体、发展个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