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吴宝玲

多教师设置专业发展目标,参照的也是中文各学科的专家。尤其是近年引进的一些高学历人才,他们对问题的关注与探究往往仍着眼所学专业学科的范围。语文教师不能以语文职责岗位为基础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既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也影响个人专业的发展。
  
  三、解决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解决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更要靠语文教师坚持自我促进。
  
  1 强化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是指对自己过去与现在专业发展状态的意识,以及对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自我意识强烈的人,具有反思精神,对自己所处环境条件、专业结构、专业水平和发展状态能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计划,对计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结果也有清醒的认识。“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中,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工具理性,作为普适性文化观念被广泛认同,不断挑战语文教师的使命。若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个人潜能难以开掘,也难以直面生存竞争的现实。所以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加强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对语文教师非常重要。
  
  2 确立专业发展的理想
  大学语文教师应以“语文教育家”为其专业发展的理想目标。理想是专业发展的动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专业工作的倾向,由“生存型”职业状态向“发展型”职业状态转化。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全、进取的心理状态,独立、完美的人格理想,是大学语文教育追求的价值核心与目标,作为教师应成为这一目标的实践者。从自我兴趣、自身条件特点和社会需要出发,站在非功利、超功利的角度,将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有意义的生活相融合,追求诗意的存在状态,以获得崇高感与价值感,进入自我实现的高境界。
  
  3 树立学科建设与共同发展的意识,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在制度层面,大学语文没有学科归属,但在实践层面,其学科性质是清楚的。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立足的学科有深刻认识,对大学语文任重道远的现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当前大学语文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建设推进很不理想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消极地等待客观条件的改善,而要有“自我重视”的意识。在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自觉创造专业发展条件,加强沟通与协作,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既可以在同校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跨学校、跨地区团队合作进行,充分利用资源,相互支持配合,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和自我专业发展。
  
  4 制度层面提供保障
  大学语文的存在既是现实的需求,又对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教育部门应将大学语文列入本科教学计划,如此课程建设才能步入正轨。这是解决问题的另一根本所在。目前高校已提高了新进入教学队伍人员的学历层次,所以有必要设立高等语文教育与研究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培养语文教师后备力量,结束语文学科“借用教师”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的构成,从而也能促进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境界的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