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教师要重视板书设计

作者:郭金龙




  [摘 要]板书是教师借用黑板这个物质性的工具,进行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活动。事实上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教师的板书重在知识要点和知识的系统整理,对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板书 意义 注意事项 技术融合
  
  何谓板书?板乃黑板之意,是教师借用黑板这个物质性的工具,把文字符号等内容写于其上,进行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活动。事实上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也许是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以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以下是本人对板书设计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板书设计的意义
  
  教师的板书重在对知识要点和知识的系统整理,对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有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口语讲授、教具演示、实验教学,都离不开板书的密切配合。计算、化学式等内容必须规范地板书,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从板书设计中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治学态度,而且可以看出他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思维的严谨程度。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记笔记,而板书是学生笔记的重要内容,正如茅以升所说的:“读一遍不如写一遍”,笔记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视觉信息的吸收,使学生学会如何抓要点、重点、难点;如何进行归纳、总结、论证等学习方法。
  
  二、板书设计注意事项
  
  (一)板书的内容要精简。
  板书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语言一定要精炼,言简意赅。有些教师的板书没有很好的设计,直接从教材上抄写一些内容,结果抓不住主次,重点不鲜明,不利于学生学习。
  要善于运用线条符号,在板书设计时应用它们,会使板书的“脉络”显得清晰,既方便,又省时。例如,在小结钠的性质时,用下面板书来进行,则结构紧凑,能加深对钠的性质的理解。
  
  (二)板书的书写要规范、准确。
  1.不写错字、别字。教师要做有心人,多查字典、词典,在板书时,注意不能出现错字,即不多写或少写笔画;如在化学教学中,如“石蕊”不能写成“石芯”。 也要注意区别音同意不同的字,不写别字。如:木碳(木炭)、法码(砝码)、退色(褪色)、金钢石(金刚石)、钳锅(坩埚)等。
  2.不写简化字,也不能生造字。有些教师图方便,会将一些字写成简化字,甚至是生造字。如“氯气”写成“ 气”,“原子”写成“ 子”
  3.板书书写要规范、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乃是神所赐。漂亮的板书,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更加清晰,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感觉到美的享受。只是讲究美有个前提,就是美的感受必须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汉字书写要清晰,避免产生混淆,如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等书写要规范,让学生清晰明白,同时起到示范作用。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以工整稍大的字体书写,有时可以用红色或黄色等彩色粉笔写出,以引起学生注意。
  
  (三)板书要讲究逻辑、系统、条理。
  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有的教师善于把很复杂的问题变难为易,教学效率很高,有的教师讲解一个问题时却越讲学生越糊涂。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学思维是否合乎逻辑。反映在板书上,则是:
  1.板书要系统性。板书设计应象一条线,把所有的珍珠串起来,有一种整体感、立体感,它用高度概括的文字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信息。
  2.正副板书结合。板书有必要分为正板书和副板书。“正板书”是体现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重点、难点、中心点的板书;是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的板书,是课堂板书的架子。“辅助板书”是提示有关零散知识的板书,是正板书的补充。对于主要的内容,一定排列整齐,不要随意擦去。书写时一般从左向右书写,对于辅助内容,可以在右边书写,书写可以较为随意,板书空间不够时可以随时擦除。
  3.板书的布局要合理。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板书作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好的板书可以使学生纵观全局,将本节知识纵横联系。随写随擦,布局混乱是板书的大忌。根据黑板宽度,书写时一般分栏进行,对于标准黑板,一般分三栏,很宽的黑板或内容较多时可分四栏书写,一般不易分过多的栏。
  
  三 、教学板书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板书,在教学手段上是一大进步,各科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重视板书设计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例如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在难懂的概念,难以想象的微观状态或过程等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优势。但在对计算、化学式等教学内容方面,必须规范地板书,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新媒体和新技术不过是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余地和丰富的创造空间,至于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究竟采用哪种媒体,哪种策略,哪种方法和哪种模式,都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授课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去选择、设计和决定。此间,最不可缺少的是教师对媒体和技术的理解和各自创造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