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艾 红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对策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越来越快,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劳动者的能力,已不仅局限于胜任某一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还要具有为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各大、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然而,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情况愈来愈严峻,学生素质普遍低下,其思想意识较差,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觉学习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知识基础薄弱。
知识经济、信息革命高潮的到来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情况差的现实,对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定位不准确。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它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来设计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实践应用,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但是有些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就越高。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不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是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形成了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 教学大纲设计不够灵活。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教育相对滞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的速度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弥补这种差距,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纲应该根据计算机技术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的特点不断进行实时更新、动态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是几年一贯制,根本没有反映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有的毕业生抱怨“学校里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也是不无道理的。
3. 教材建设存在问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合适的教材应当反映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对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系列教材可谓数不胜数,良莠不齐,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材中的理论授课内容过于庞杂,实践教学内容又过于笼统,如果采用这样的教材授课,那么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不是面向应用的内容,而是一大堆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非常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学习变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
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等职业学校层次各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学更是离不开大量的上机实践操作,但是有些中等职业学校或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或因为教学大纲的束缚,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这直接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5.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目前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层次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部分原因是对教学内容的不认同(认为学校教的课程都不实用,毕业后都用不着),因此提不起兴趣;部分原因是低估了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难度,以为所有的专业知识仅依靠对电脑的实践操作经验就可以掌握。计算机专业教学本身是强调实践教学的,但是实践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如果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水平较低,则难以顺利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难以顺利地完成实践操作,造成对本专业学习兴趣的下降,而学习兴趣的下降又阻碍了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获取,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1. 顺应时代发展,及时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必要保证,教学工作应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因此,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进行适当修改,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既要考虑稳定性,又要体现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最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一旦有新的优秀软件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大纲中就应及时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2. 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实践教学。
加强教材建设,应该把实践教材、实践教学大纲建设提高到与理论教材、理论教学大纲建设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材、大纲体系,做到实践要求具体、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各个实践系列都有其对应的实践目的、内容和指标,使学生学习有目标、实践有依据。实践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完善、配套的校内实验场所(如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等),更离不开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与计算机有关企业或公司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更好地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层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都已构架了完善的校园网并提供国际互联网的接入端口。在良好的物质条件支持下,更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的作用,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据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应全部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根据需要自由浏览。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按知识点进行分类,链接到电子教案的相关章节,方便学生进行自学,同时还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链接到相关网站、搜索相关信息,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在课堂上单向获取知识的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完全由自己实践和寻求,这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资源库,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 推行认证资格考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十分理想,这与能拿到计算机行业权威认证资格的毕业生不多有直接关系。单靠一个毕业证书已经很难让用人单位认同毕业生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后很难再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通过认证资格考试,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本身要加大推行认证资格考试的力度,把认证资格考试纳入到日常教学中,鼓励或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国家水平考试、信息技术认证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各IT 厂商的专项认证考试(如Microsoft认证、Cisco认证、Adobe认证、Macromedia认证、Red hat认证等)。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应把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认证考试三者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有利条件,这也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一专多能、一生多证”的教学理念。
三、总结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本文提到的对策也都是相互协调的。因此也不能孤立地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解决,而是应该在国家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引下,依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通力配合,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 马志欣.关于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5,(5).
[2] 朱小平,吴教育,曾文权.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改探索之教材置换[J].计算机教育,2005,(10).
[3] 葛斌,孟祥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安徽理工大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