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

作者:赵相斌




  [摘要]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是思政课教师应以现实问题为牵引,直面理论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去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充满生机、活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的主渠道。已于2006年在全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思政课“05方案”特别强调理论对学生现实困惑的解答功能。为此,思政课教师应直面理论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以现实问题为牵引,对大学生进行充满生机、活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增强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的现实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自觉思维。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就是教师自觉地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分析其本质和产生原因,并通过有效途径和措施,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的一种职业自觉。增强问题意识既是思政课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1.增强问题意识是思政课学科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对大学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和严峻考验”,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脱离现实问题,照本宣科地灌输理论则难以使当代大学生信服,反而会减弱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因此,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教师必须增强问题意识,“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用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才能真正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
  2.增强问题意识是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关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键应以思政课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为核心来建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担任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多元。一般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多元的学科背景虽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但也可能出现教师将思政课上成专业课的问题,教师过于追求某一领域的深度,而忽视本课程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偏离本课程主旨。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本课程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为中心来建构和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这种知识结构转变为符合思政课要求的教学体系。这些“主要问题”即05方案中提到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什么?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和法律素养等问题。
  
  二、增强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的主要途径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应从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两个方面着手。
  1.增强问题意识需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争取大学生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不仅体现在为能准确、及时地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认真研究和分析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而且还体现在教师应帮助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和各种风浪考验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才可能不畏艰辛深入研究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才可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对学生作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在校的主要导师,学生经常会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和倾诉他们遇到的烦劳和困惑。问题是最能反映一个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其内心状态。发现和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关键。能否发现问题、是否敢于面对问题、能否切实解决问题,是衡量一个思政课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一个思政课教师责任感的标尺。思政课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比如发放问卷、课堂提问、课间交流、网络调查等,把握住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调研,注意发现和整理学生中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和资源,准备好解决学生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战胜困难的各项准备。
  2.增强问题意识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有着固有的知识体系,但同样也是一门开放的学问。“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深学透,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用好用活。”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保持思政课的生命力,而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就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注意通过理论学习和问题分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学习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意解决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思政课教师应以创新的视野来审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的知识结构在中学的政治课中有所涉及,大学生对基本的理论和史料有一定的了解。如果简单的重复理论和史料,就难以吸引学生。要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教师应以问题为牵引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现实问题为核心来规划教学内容;以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来展开教学过程;把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知道“教什么”和“如何教”,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应“学什么”和“如何学”。不能简单地以服务教师的教学作为唯一标准来设置问题和展开问题。只有当问题真正触碰到学生内心的困惑,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启发思考、教育引导和矫正认知的作用。另外,思政课教师应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视野扩大,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讲授、专题讨论、班团活动、社区实践、网络课堂、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之中。
  
  参考文献:
  [1] 胡长生.论科学创新中的问题意识[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4):48~52.
  [2] 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4~13.
  [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4.
  [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2.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