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王 斌




  [摘 要]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大学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方面,同探讨大学物理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物理 教学创新 理念 实验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大学生是社会的佼佼者,大学时代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下面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等方面,共同探讨大学物理教学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教师应具有教学创新理念。
  创新行为必须有创新的理念作支持。创新理念来自于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了解,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对新思想的接受和旧有观念的转变。理念是高层次心理需求的反映,教育理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每一位教师全身心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灌输知识上,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问题的决策能力,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二)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以教师授课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不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可以收集大量有关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和一些模拟实验以网络共享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在网上完成部分实验操作,这样,把学习扩展到课堂以外,学生可以在网上预习、复习甚至进行实验设计,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展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研究性学习”重视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而不只关注于掌握知识的数量。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具有科技和社会意义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还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四) 增加开放设计性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坚实基础。物理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可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开放实验室 ,丰富第二课堂学习,以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好的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应用原理、仪器选择与操作、测量条件确定等方面的能力,也给学生一个较宽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可以发挥各自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受到启发与锻炼。所以在教学中应采取不同形式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大学物理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学生建立起既能满足客观实践需要,又能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技能、智力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储备与创新意识。希望以上所探讨的方法能激发大学物理教学的创新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彦茹.终身学习与教师培训[J].比较教育研究,2002,(7):25~28.
  [2]张素江,杨永星.实现继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OO4,(2):74~75.
  [3]刘惠军.当代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J].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马风翔.关于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4,(4):57~58.
  [5]李浩.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河南教育(高版),2006,(6).
  [6]汤国明,刘东菊.谈高等数学的教学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5,(5):49~50.
  [7]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物理学科教育改革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