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新时期科学学生观的构建

作者:吕 艳 周忠晓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有更科学和准确的认识,把学生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独特的人、发展的人、主动的人来看待,产生恰当的情感,采用最佳的方法来实现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观 构建 发展
  
  学生观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教师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这种学生观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只有在科学的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对教育对象有正确的认识,持有科学的态度,产生恰当的情感,采用最佳的方法;也才能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使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把学生看做是被动的学习的容器,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把学生看做是成人的“缩影”到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从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到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从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到关注学生个体的最佳发展。学生观在人们的认识逐步加深过程中不断发展。我们教师也应不断更新和构建自己的学生观,尤其随着我国新的一轮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师构建科学的学生观更是十分必要的。
  
  (一)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
  
  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首先要解决学生观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观应该包括几个层次:第一,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第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第三,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第四,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对学生的认识应包括如下方面:
  1.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学生的身心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有过程的。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教师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每一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希望。学生的潜能能否得到充分的挖掘,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学会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着信心,不可以学生的目前的表现而断言其将来的发展,更不能因学生的发展的一时停滞和迟缓甚至倒退而对学生另眼相待,或失去信心。我们要时刻牢记陶行知的告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及所受的教育的不同,每个学生无论是智力水平,认识特点还是情感、意志、个性、能力等方面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正因如此这个世界才如此的丰富多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强求一致的做法是不符合科学事实和学生发展规律的。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能以正确的客观的态度对待这些差异却不容易做到。尤其是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以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分数来代替学生的发展潜能。分数高的学生被誉为“优等生”成为榜样,分数低的学生被冠之以“差生”而被人歧视。其实无论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首先是作为平等的人存在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差异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谁优谁劣,谁尊谁卑。教育就是要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也正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学生是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者。学生不是学习的容器,只被动地接受信息和刺激,而是有主动性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正如皮亚杰所说,缺少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的教育是无效的,“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和创造的活动,才会有效地被儿童同化。”可见,学生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学生是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者,这明确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变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把学生当做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的那种“灌输式”的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德育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力求达到学生的同化,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建构。
  4.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已经很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往往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培养。我要的学校教育对此有一定的认识过程,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侧重有所不同的观点,如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提出等。新课程改革更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生活当中完整的人,提出了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要是让学生的情感、道德、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到最佳的发展的观点。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的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生生存的学会做人的理念是一致的。
  5.多元化地评价学生。长久以来,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以智商水平或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现象。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使人们只重视学生的认知,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应当摒弃。教师应改变观念,重新对人才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学生作出科学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重视评价的发展性,评价的全面性,评价的综合性。
  
  (二)科学学生观基础上的情感和态度
  
  只有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恰当的情感态度。恰当的情感和态度才能成为行为的动力。教师对学生要做到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活生生的人而存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要有爱心,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有成才的希望,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有各的优势和弱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肩负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重任,教师要对学生有责任心。
  只有在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真正地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各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事件不再发生。
  
  (三)科学学生观基础上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只有在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遵循教育原则,探索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最近发展区”、“发现法”、因材施教等,并赋予这些原则、方式方法以新的内涵和崭新的活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充分发展的平台,切实地实现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