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中职医用化学理论课教学探讨

作者:刘莉娜




  由于化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学习好医学课程就必须具备相关的化学知识,因此,现代医学教育中把化学列为重要基础学科。笔者就针对怎样搞好医学化学教学发表几点粗浅认识。
  
  (一)了解医学与化学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
  
  医学新生通常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专业课和临床工作中涉及到化学知识较少,医学与化学联系不大。这种观点只着眼于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其内在联系。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是临床医学课必须以基础医学课为基础,基础医学课又需以普通基础课为基础。
  教师在起始阶段的教学中,要进一步阐述医学与化学的密切联系。例如,充分发挥绪言课的作用,给学生讲述: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内不断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交换,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如食物的消化、吸收;在临床上,三大常规的检验直接应用了化学知识;在药学研究上,为了正确使用药物,必须对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具有全面的认识;现代医学在微观领域由细胞向分子的深入,更体现了医学与化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当学生认识到医学与化学密切相关后,才会产生较强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区别中学教学与中职教学
  
  中学教材内容少,课时多。教师有足够的时间采用课前复习、新课教学、课堂提问、课末小结,还可通过大量例题来巩固提高,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而中职课时少,内容多。在90分钟里,要学习数页或数十页内容。显然,仍然按照中学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学生难以适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同时,从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来看已接近成人,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教师讲得太多太细也会无意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不利于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的方面,放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
  
  (三)课堂讲授中注意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形成,一个主要渠道就是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质疑”、“启发”、“解答”几个教学环节,就能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可以选择难度较小、记忆内容多的教材内容,采用指导阅读的方法来完成教学。教师给学生列出内容提纲,提出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把教材中重点或难点部分提练成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促进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当课堂阅读进行一段时间、学生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后,可以再选择某些章节内容,教师不列内容提纲,只给出思考题,让学生课外自己阅读,独立完成思考题。教师下次上课时,适当给予启发或解答。
  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可分三种情况:预习阅读,学生粗读,明白大意,找出难点,以便听课时心中有数;课堂阅读,指导学生精读,推敲关键词语,深刻理解重点,攻破难点;复习阅读,按章节理清线索,知识归类,把握重点。
  
  (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医学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医学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医学密切相关,相互渗透,始终保持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渗透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给患者大量输液时,只能用5%的葡萄糖低渗溶液,而不能用50%的葡萄糖高渗溶液?学生通过学习渗透压的化学知识,就能解答医学上的问题。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并能达到简述盐类水解实质这一教学目标,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当机体发生某些疾病,导致代谢障碍,使血液中的pH值低于7.35或高于7.45时,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为什么临床上常用乳酸钠来纠正代谢酸中毒,用氯化铵来治疗碱中毒?
  
  (六)改革医学化学教学内容
  
  医用化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为学生学习医学课程打好必要的化学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可以删减与医学无关的“纯化学”内容部分。同时,可以增补一些实用性内容,体现医用化学教材的特色。例如,增补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对人体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