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一本教材、多个教案、灵活施教

作者:罗嘉明




  《中国经济地理》是财经类中专的基础课之一。很多学生因其课时短(仅开一学期)、学时少而对其采取可有可无、敷衍应付的态度。但事实上,此门课程不但能使学生明国情、知形势,还可帮助他们解决以后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理论性、实用性、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本人从多年来执教此门课的经验得出,要收到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教材、教案、教学方式方法三方面入手。
  
  (一)吃透教材,及时更新教材
  
  首先,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师应对教材认真钻研,从整体的结构、层次到具体的内容章节都要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在授课中融会贯通、有详有略,避免前后矛盾、详略失当的问题出现。其次,《中国经济地理》中很多问题的理解均有赖于数字的列举。但编书、出版等一系列流程使书到我们手上时,数字、图片等资料已很难紧贴现实。失去时效性的资料使学生们产生了距离感,觉得学的都是与现实没多大关联的旧知识,学习起来就没多大劲头。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平时生活中积累大量的书报、网上资料,及时地对教材加以补充、更新。以我自己为例,我每天除上网浏览资讯外,还坚持收看电视新闻,通读全国性的《人民日报》以及地方性的《羊城晚报》、《佛山日报》等报刊,在拓宽知识面、紧追时代节拍的同时,把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资料下载或剪贴下来加以积累,到上课时结合有关理论的讲授灵活运用。这样,一方面能对教材中已过时的数字、内容予以更正(如教材中称中国人口结构属于年轻化,但实质上我国已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对一些与本课程联系紧密的问题穿插讲授(如在“交通地理”一章中我就做了一个“青藏铁路”的专题课件)。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教材、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在更贴近生活、更易理解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体现出教师的认真教学,不人云亦云,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设计不同教案
  
  如前所述,《中国经济地理》不但是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学科,而且是跨多学科的边缘科学。要学好它,需要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及理解力。而中专由于内设不同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差很大,因而水平不一,接受能力、重视程度差异不小。再者,此门课程学时少,如硬性规定每个章节都需兼顾的话,只会造成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因此,教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反正是同一门课,用同一教案便可应付,而应根据不同成绩起点、不同专业有所侧重地设计不同的教案(如重点不同、章节取舍不同甚至教授次序不同等),做到因材施教。当然,教案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平时作业及考核目标、深度的不同,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好班“吃不饱”,差班“跟不上”,不同专业的教学才能更有的放矢。
  例如,对于财税专业等入学成绩普遍达450分以上的班级,可注重多讲理论,作业可以论文形式布置,考核则以论述题为主,着重培养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对于其它入学成绩普遍在300分左右的班级则着重基础理论,多加插例子、图片辅助理解,考核题型以填空、选择、简答甚至画图为主,难度不深但面广,着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又如,营销专业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经济区划”等章节上,旅游专业则侧重“旅游地理”。但需强调的是,教案的侧重应是有理有据,有分有寸的,决不能主次失衡。例如绪论部分、生产布局条件部分以及我国的人口问题与粮食问题等都是绝对的重点,无论哪个专业、什么起点,都应讲清讲透。
  
  (三)灵活有效,教学方式多样
  
  教师单纯地“讲”,学生单纯地“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今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我所任教的中专生,初中时成绩大多一般,过分活跃却不爱思考,好猎奇而不爱钻研。因此,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基础与年龄、性格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我会交错使用以下几种方式:
  1.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对于重点章节(如第一、第二章)当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必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划出重点,这样上课的时候便能事半功倍;对于没有时间详讲的章节,教师可设计出重点问题,然后由学生课后带着问题自学,再由教师在课堂上作画龙点睛的辅导并用提问、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不因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而错过了知识的汲取。
  2.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电教设备的大量运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为直观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与精彩。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料,务求化抽象为直观,化死板为生动,辅助学生加深理解。
  3.口练与笔练相结合。《中国经济地理》中很多知识都需要背,但怎样才能使不爱背书的学生也能达到要求,这就很考教师“问”的技巧了。例如,全国的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学生必须掌握。但如果单纯让他们画图、背,可能会事倍功半。但如果教师换一种问法:“从广州到新疆旅游,怎样走好呢?”“湛江的一批海鲜需运到北京,怎样选择交通工具与线路呢?”这种带实践性的问题使学生在一问一答中便灵活掌握了我国的交通网络。类似的问答既可在师生间进行,亦可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甚至可与班主任联系,以地理知识为主题搞个问答比赛的专题班会,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同时,对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问题可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例如,“你如何看待‘我国地大物博’这一说法?”“经济特区为何在我国东南沿海搞起?”……学生要答好这样的问题不但要吃透教材、认真听课,还得学会查找资料、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发言,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钻研能力、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更广,角度更新。如果讨论之余还要求他们把所听、所想综合成一份小论文,收效便更大了。教师甚或可与语文老师一起举行地理命题征文比赛,便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劲头了。
  4.温故与知新相结合。初中教学对地理的投入非常有限,很多学生的地理基础十分薄弱。因而每一届新生的第一堂课,我都要求同学们讲出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域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并填图,使他们清楚各个省份的大体位置与大小,从而形成空间感,以后的讲课才能更顺利。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最传统、有效的方式——课前随机提问,以期达到知识前后连贯,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5.纸上谈兵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或地域特色,组织不同主题的实地调查,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我曾布置“佛山市的旅游业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调整与改善?”的题目,让学生们自己走出去看,然后运用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适合中专生活泼好动的性格,他们连称在调查中收获很大,有些同学的调查很深入,提出的建议还颇有见地,教学效果相当好。
  总而言之,对《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不断夯实教材基础、调整教学方案、更新教学方式,并使之相互配合,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