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提高大中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作者:汪胜陆
[关键词]机械 教学质量 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移动,我国制造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出现了外企和本国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状况。目前能迅速适应企业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紧缺是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上十分突出的问题。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具有很好产品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本科生十分少,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制造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和以技术工人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级人才和技工人才,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学,特别是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更应该“在兼顾专业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实训及实习环节,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许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除了教材的编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之外,在教学思维体系与教学方法上尚有诸多欠缺。突出表现的一点就是在教学思维体系上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满堂灌输、只管播种不管收获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只重视课
堂上的讲授而忽视了课堂外的辅助教学和实习操作。要改变现状,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必须走创新之路。
(一)加强思想引导,激发学生们对本专业的热情
机械类专业是一个比较老的专业,引用一些学生的话说是“夕阳”专业,课程内容相对文科类专业和眼下一些时髦的专业来讲,显得呆板和单调,其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识图、读图的能力要强的特点往往让学生们在思想上对它产生抵触情绪。再者机械类的大学生经常接触的产品都是冷冰冰的零件、机构和机器,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大噪声、强振动等比较恶劣环境。因此,学生们对此类专业反感、不喜欢,甚至逃避,专业思想十分突出。针对这些情况各学校教学部门首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对此专业的宣传,让学生们知道无论西方文明的进步还是中国的现代高速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的兴起和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其次,授课的教师们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机械类专业的理解,知道它是一个古老又充满朝气的行业,懂得该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本专业学生们所得到的较好的就业机会,激发他们的对机械类的专业热情。
(二)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们获取理论知识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机械类专业课程更需要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而要构建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但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的观念。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充满创意的想法给学生讲述机械类专业课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沉闷的气氛影响人的思维能力,一成不变的讲授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机械制造本身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缺乏趣味性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也缺乏古人的经典故事可供引用。所以,要真正的活跃课堂的气氛,就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授数控系统的组成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教材上给的概念非常的具体,但是缺乏新意。教师讲述很容易,但学生理解困难。尤其是初次学习数控技术的学生对数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含义、功能、数控装置到底是个什么设备以及检测信号反馈的意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很难理解。如果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就很难获得好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这部分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系统的组成框图制作成图片,采用动画的方式,表示一段输入信号从控制介质经数控装置输入到伺服系统,并将该信号以动画的特点说明其被放大处理后驱动机床的运动部件而驱动机床进行动作,同时在系统的检测装置将检测机床实际运动的检测信号反馈回数控装置和输入信号进行比较,并调整机床的运动状态。经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后,学生不但能理解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也能了解到有无反馈信号的区别和意义,以及机床检测装置对机床的重要性。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而这从静态的讲述到动态的演示、从书本上的框图到屏幕上的动画,这一改变加深了学生对系统组成的理解,也让枯燥的讲述过程变得生动形象。
教学中还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等教学方法,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例都可以被引入到机械加工技术教学中,例如在讲述车床的切削加工原理时,可以削苹果为例:左手转动苹果相当于车床的主运动,右手移动水果刀相当于车刀的进给运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也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教学可以在轻松、欢快的节奏中进行。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高兴趣提供了前提,也使得学生的思考可以在轻松的环
(三)科学设置专业课程,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的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沿用前苏联模式,有些院校已经重新设置了学习课程,但大部分院校还没进行革新。从现状看专业课设置的过分细化,专业基础课设置的少且条框性强的特点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工业生产形式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科学设置机械类专业的课程已经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形式和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门类和教学时数。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分支,而是协同交叉的一起进步,因此,专业的过分细化,使得培养的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今后的其本人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从就业角度考虑,现在我国就业压力大,细化的专业也不利于学生们找到适合本专业的岗位,往往在就业竞争中失去机会。所以,应该打破专业过分细化,扩大专业的外延,多设置一些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增大教学时数,让学生打好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俗话说的好:万变不离其宗。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不怕新的专业知识加进来。同时有目的的设置一些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课,使得学生能更好的就业。
2.紧盯时代发展的脉络,多设置该领域新兴的课程。机械学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随同时代在进步,从开始的简单机器设计、制造到现在的与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联系起来的CAD/CAE/CAM等现代制造技术以及与网络相关联的FMS/CIMS/AE制造技术等。如果我们设置的课程还停留在以前的机械制造水平基础上,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肯定找不到工作,进入不了社会。因此,在设置专业课时要多注意添加一些新兴的课程,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在与社会接轨,增加以后学生们的就业能力。
(四)改进落后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有些大、中院校的生产设备或工艺流程已经落后多年或被淘汰了,却还在课堂上津津乐道,让学生实习,如有些车床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精度很差甚至不能正常车削,加上一些落后的加工方法、检测方法和工艺流程,这就不能保证教学的先进性和教学质量,也就很难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技工人才。许多学校的领导了解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明确设备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新添置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机床和电脉冲机床,甚至有的还购置了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但是还缺乏合适的教师、合理的教学模式,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仍然按部就班,如教材内容安排不恰当;理论课和实习课脱节;专业术语标准没有更新。如此教学,浪费资源,收效不高。当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发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与在校所学内容不大相同,从而无法迅速适应岗位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企业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可采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等手段,按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同时结合教学大纲与就业取向,与企业挂钩,加大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聘请厂企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来校,及时组织学生进厂见习,让学生接触企业生产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一部分实习设备完全用于教学实习,敢于将学生开发的产品让学生自己去加工,检测看看能不能真正投放市场,从而使学生有使命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热情。另外,他们通过这些学习和实习能更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的特点。成绩好的学生可勤工俭学,这对所有的学生都有带动作用,激励他们学习。另外有些产品的加工可作为实习的内容,这样既达到粗教学目的又节约了实习经费,使实习教学更合理地与教材相结合,更加实用,活化教材,特别适合于对重要章节与环节的教学,使专业的学习更直观、更实用。
总之,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为高等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抓住机遇,关键要从自身建设入手,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使学生们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学到真功夫,才会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就要求各高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善教学手段,注意提高机械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惟有此,才能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技能,才能更高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大批优秀技工人才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