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新形势下中专生语文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陈昭昌
[关键词]中专生 语文能力 新能力 高效率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体,语文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随着中专教育的不断改革,中专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面临新的困境。
(一)具体表现
1.基础差且不均衡。中专生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同学是“买”和“卖”、“坐”和“座”都搞不明白,个别学生对拼音也弄不清楚。不仅差,且极不均衡。
2.学习环境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中专读书的除了极少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因素不得不选择“捷径”减轻负担外,绝大多数在学习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症,这些人的感染力又较强,能左右班级的学习风气,甚至影响学校的风气。
3.竞争意识差。由于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长期处于底层,近乎被遗忘的群落,他们的上进心屡屡受打击,表现欲望较差。
4.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这对语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在当今时代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多的语文能力。他们需要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利用图书馆,利用电子信息源学习的能力),熟练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体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学习研究的能力。
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该如何培养中专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有必要做好以下两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将中专语文的层次定位弄清楚。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的要求,但对于大部分中专生而言,他们一毕业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认为中专语文应当是应用型课程,侧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
其次,必须改变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模式。教材是老师实施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语言素材,往往也作为考试的参考资料。因此,教材的改革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教材不改、考试就很难有大的变革。考试不改,教学就会有很多束缚。眼下,有不少的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但纵观这些教材,内容上大多以体现地方特色为主,在结构上以知识划分模块,几乎没有以能力划分模块,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经验与启发
下面,我就以我的教学经历为基础,对当前中专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课堂教学要做到高效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这种以重复学习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用说学生没耐心,就是老师恐怕也没有这种耐性。所以,我们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就要考虑书本的块头不要过大,最好故事性强,且要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四大名著里的《西游记》和《水浒传》就要比《红楼梦》来得好。而在课堂教学方面,必须简洁高效,不拖泥带水,不做过多的延伸,尽量用最直白的语言讲解。当然高效率并不能为了迎合当前急功近利的思潮而完全忽略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毕竟用一堆不合格的钢筋水泥建起来的大厦肯定是豆腐渣工程,日后翻建是要付出双倍以上的代价。
2.拓展新能力,培养新的兴奋点。现在的学生大多有逆反心理,对于老师强调的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方式已有点厌烦,他们的身上具有明显的现代商业社会的烙印——喜新厌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通过拓展新能力,培养新的兴奋点。新的兴奋点一旦产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可事半功倍。
例如信息的获得与处理。当今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2005年7月7日下午,社科院副研究员郭良在中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了《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有大约50%的人认为互联网和书籍是重要的信息来源。”由此可见,中专生获得信息的能力要求,就不再仅仅是阅读文本了,还应包含了阅读电子材料的要求。而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正是目前这些中专生相对陌生的,他们对此也比较没有反抗心理,正可以培养一个兴奋点。比如在朱自清《威尼斯》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谈威尼斯的特点。关于威尼斯还有很多值得学生了解的东西,这些东西也不应是通过老师的传授来完成,而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电子资料,获取不同的信息再进行交流。有条件的学生挺乐意这样做。有的还主动去查找天山的图片资料,后来还查了有关蝴蝶的资料。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还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解读信息,信息只有经过有效解读,才能理清头绪,形成正确思想。有些信息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一些数据。比如我们想要知道台风“桑美”造成福建死亡与失踪人数时,就要注意看清报道时间及信息来源。解读信息还要学会用不同来源的信息来印证、识别和解决信息中不一致的情况。如在百度中输入集美轻工业学校和学生数进行搜索,也会弹出不同的网页信息,有一个是“集美轻工业学校,企业性质:国有企业;简介: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单位,学生数6400人。”而有一个则是“学校目前开设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加工制造、商贸与旅游、社会公共事务、资源与环境、财经、艺术等8个大类41个中专专业、7个五年制大专专业,在校生5300多名。”对于这两则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存在较大的出入,到底哪一个是准确的呢?首先要看一下发布时间,第一则是在2006年的4月份,第二则是在2006年6月21日,这两个时间都在同一个学期内。其次看一下发布者,第一则是厦门市就业服务中心上的招聘信息,注明“本招聘岗位由企业自行网上招聘,真实性由企业自行负责!”;第二则是该校网站的一份申请报告书。从这一项来看,我比较偏向第二项数据是真实的。如果还不能判断,还可以去做一个调查,或是采访学校的权威部门,比如招就办(负责招生和毕业生就业)。
再如情景对话训练,提高沟通能力。我们的学生不乏交朋友的能力,如中专学校通常都会禁止学生谈恋爱,但有哪一所是成功的呢?问题就出在他们即将毕业,在找工作时候。记得有位老师在抱怨学生连接打电话都不会,怎么找工作呢!这就是我们在传统沟通能力教学方面的失败。为此,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设有不同情景的对话训练,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这样,学生的挑战欲望得到了满足,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虚心接受传统方式的训练。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早就有人提出会学和学会是有区别的,会学应比学会来的重要。因为学会仅仅是懂得某一项具体的东西,而会学则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再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学习各种技能。但现在这两个概念在一部分老师中又有些模糊了,为了所谓的就业,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学的语文知识不能用于再学习,他们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进行终身学习呢?如果不能终身学习,那么我们提出来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又如何能实现呢?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还包括学习方法的训练。比如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前面提到的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有第一手观察、采访、问卷调查,查阅书目、期刊目录、微缩胶卷,咨询政府部门和有关事务所,查阅光盘、网络、电子信件等。
总之,中专语文的教学改革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仅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内容方面也要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与学生的需求才有更多一致的地方,学生的接受程度自然会提高。抓住学生的“急功近利”的心理,“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的教改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