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以人为本”的小说阅读教学新思路

作者:张雪辉




  [摘要]当前小说阅读教学存在偏离小说的阅读特征、缺乏深度阅读和品鉴等问题,基于此,小说阅读教学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以作者为本、以人物形象为本、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小说 阅读教学 以人为本
  
  (一)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偏离小说的阅读特征、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揭示各类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从而反映现实世界及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是为写人服务的,写人是为了折射现实社会但是,由于小说的篇幅相对较长,人物相对较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广,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偏离了小说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本质特征,而为小说的其他非本质因素所牵引,将小说教学上成了文化历史知识课、逻辑课、政治课等,在概念图解、散漫无序的歧途上渐行渐远、如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探讨课”,一位教师执教《祝福》,将祥林嫂的悲剧描述为“凶杀案”,要求学生“立案侦查”。找出凶手。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是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跟谁有关?证据是否确凿?诸如此类的教学,打着“创新”的幌子,却脱离了语文,脱离了文学,与小说的阅读特征背道而驰,这种错位的小说教学已经表现出非小说化的倾向,它不恰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小说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位置。
  
  2、缺乏深度阅读和品鉴。
  目前,先概括分析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已成为小说教学的基本流程。虽然涉及小说的各个基本元素,但却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对文本缺乏纵深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来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对文本的理解还停留于文章阅读的技术层面。这样的阅读教学终究是表象的,距离小说所具备的立体、纵深、动态的精神蕴藉,相去甚远学生也就无法洞察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独具的匠心,无法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无法深入小说文本获得理性与情感的满足并进而重构自我认识的新境界。
  
  (二)小说阅读教学要“以人为本”
  小说阅读教学要走出眼前的困境,必须转变思路,吐故纳新。新课程改革以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语文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的根本精神。其“人本”的立意定位,是指教师教学重在关注学生个体的相应发展。文学即人学,小说更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而写小说的是人,读小说的也是人。因此,就小说教学而言,基于其文体特点,对“人本”的理解还可以从以学生为本,拓展到以作者为本、以小说人物形象为本。这样,才能更深入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关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并使学生达到在解读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新境界。这一思路,也许能给小说阅读教学带来一些新鲜的空气。
  
  1、以作者为本。
  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重视阅读者主体意识的培育与张扬,强调阅读者的思维和感受方式,这无疑是有益的,但也开始出现了矫枉过正的苗头:一味不承认文本的原意的客观性,认为文本一旦脱离作者之手,便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封闭的存在。而事实是,任何小说都是特定背景下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产物,是作者精神的外化,阅读者的主体感知,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这一点不容否定。与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抒情性不同,小说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人物命运来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较为确定的社会性因素,因此,教学中有必要“知人论世”,探究作者的生平、思想、品格及其所处的环境,通过对作者的深入理解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
  在教学中,虽然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介绍作家生平,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抓住作家及其时代最本质的东西,“知人论世”,就是将作者独特的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而不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印象。首先,要寻找小说文本与作者的联结点。譬如在讲授课文《守财奴》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巴尔扎克的作品为何对金钱的批判如此深刻?这时,教师根据茨威格的《巴尔扎克传》使学生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环境、孤独的童年生活、失败的商业生涯,向学生展示了巴尔扎克在社会上如何孤军奋战,如何饱尝债台高筑的痛苦。这就使学生对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小说作品既然是作者内心的反映,教师就一定可以从作者的实际经历和内心活动中得到解开其作品意义之谜的钥匙。其次,要能够触类旁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触到该作家的作品时,具有能够将作品放在特定的背景及作家思想和生涯中加以理解的知识储备。例如教材中选了多篇鲁迅的小说,而理解鲁迅思想的最好材料是他的《(呐喊)自序》,讲授鲁迅小说如能抓住“唤醒沉睡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条作家思想的准绳,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药》、《阿Q正传》、《祝福》、《故乡》等小说一字排开,不难看到,无论是吃革命者鲜血的小栓,贫苦不觉悟的农民阿Q,愚弱的祥林嫂,还是被生活折磨得麻木迟钝的闰土,无疑都是“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都表现了鲁迅对“国民性病根”的一贯批判及其深切的忧患意识。
  
  2、以人物为本。
  文学即人学。文学描写人的经验世界,描写人生的体验。文学的要义就是表现人,它不仅是对人的境遇的揭示,也是对生命的关照,对人生意义的揭示。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力图通过写人的遭遇和命运,写人的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剖析人的行为和心灵,从而达到对人生与社会的观照。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当以人物形象为核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人生的意蕴,而目前的小说教学。要么停留于分析情节和人物描写手法等技术层面,要么停留于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的简单分析,难以触及人物的灵魂,体验作品的深层意蕴事实上,除了情节梳理、人物描写手法、人物性格的分析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角度切入来达到对小说的深度阅读。
  其一,可以抓住人物命运和个人禀赋的反差来分析,这种方法适用于以正面人物或无害的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小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对小说而言,所谓“有价值”,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优秀禀赋的主人公。悲剧意味的小说并不按照读者的预期给予这样的人物以好的命运,而是让他们或受难,或毁灭。在这样的反差中,作者的匠心到底是什么?其中又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况味?这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思的问题。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她是艳冠群芳的京城名姬,美丽聪慧,虽是风尘女子,却久有从良之志,轻财重义,对孙富百般痴情。这样一位内外兼美的女子,理应得偿所愿,有一个幸福的归宿。却落得个被深信之人出卖、沉箱投水的悲惨结局。十娘追求真挚的爱情为何最终幻灭?她的真情为何换来的是李甲的绝情?十娘的悲剧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价值观和复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