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作者:廖世平
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第二,在人才规格上,它虽然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培养,张扬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这一人才规格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分解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在这五种素质中,能力素质虽是核心,但并不能替代或包容其他四种素质,更不能把能力素质理解为“能力”的全部。这是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主动与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设备先进、管理先进的企、事业单位)联合,主动到企、事业单位去收集资料,将企、事业单位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以及新知识、新丁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专业理论课要进行适当综合,这里所指课程综合不是课程内容简单地加加减减,而是将相关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归纳、整合,系统地形成新的课程,并引进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以期达到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使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实用的知识。由这样的知识转化成的能力必然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专业实践课要注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毕业生的质量,而毕业生的质量的外在表现就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实践课程在这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要构建专业实践课体系。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依据,以能力为基础,以实现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为目标。二是要强化操作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们应采用模块实训法,以先进技术为导向,以“会用”为突破口,以社会用人单位认可为标准。三是要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①重组课程设计,增强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规范毕业设计,严格设计过程管理,反对照搬硬套,提倡独立思考;②进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考核;③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自己动手、自拟、自设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废除实验实训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观察记录式的教学方式。
5 建立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16号文件”中提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高职院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
(三)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观,构建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要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口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与高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评价高移倾向。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受普通本科院校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未能准确定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构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时采用本科模式,直接照搬普通高校的指标体系,呈现出一种简单化的高移倾向。
2 监控与评价机构不全、制度缺失。不少通过升格或并校而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在建章立制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各职能机构的职责权限模糊,组织体制不全,运行机制缺失。以教务处的下设机构或临时机构代替专业化的质量保证机构,质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滞后,质量事故的处理效率不高,缺乏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
3 监控与评价公信度不高,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具有相对性,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成员及其活动往往不受监控,很难保证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4 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偏重显性课程的监控,对“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学风校风建设较少监控;偏重理论教学的监控,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偏重教学秩序的监控,而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不足;偏重教师教学活动的监控,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偏重专任教师的监控,而对兼职教师的监控很少开展;偏重课业成绩的监控,而对命题质量、评分标准、流水阅卷、教考分离、试题库或试卷库的建设监控不力等。
5 评价功能发挥不足。对评价结果纠偏功能的利用不足,比如很多高校实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和教学业绩与个人分配挂钩的改革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高职院校的实行力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直接削弱了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鉴于上述分析,当前应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第一,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是一种校内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当前相当一些学校对教学督导工作认识片面,似乎其职责就是督察教师上课。其实,教学督导应当“督教”、“督学”、“督管”,既要发现问题,也要善于发现好的典型。因此,要提高对教学督导工作的认识,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充分发挥督导在保证教学质量丁作中的作用。
第二,教学档案制度。教学档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各个实践性环节、考核环节、学籍管理、教师资料等。教学档案是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的基础文件资料,是检测教学质量最实在、最重要的材料,建立完善、有序的教学档案资料,本身就是教学工作的根本。
第三,教学评估制度,其关键是建立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监控点。包括对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质量、系级教学质量的评估等,要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第四,学生信息员制度。这是沟通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学生与教师最便捷的途径。其作用有二:一是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和教学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掌握教学的动态,以利监管。二是学生信息员也可将教师对教学的安排、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学校管理部门,更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就业评价制度。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体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多角度和多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必然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指挥棒。通过指标体系的质量保障作用,引导职业教育产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六、教师培训制度。一是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从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应以优厚待遇,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下、技师或高级技师来承担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可聘请部分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贯彻“16号文件”精神,坚持积极发展的方针,适度扩大规模。同时必须强化内功。把发展重点放到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上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地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院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