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关于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的共性探讨
作者:赵文波
[关键词]中国舞蹈 中华武术 共性 根源性 互通性 借鉴性
中国舞蹈绚丽多彩,品类繁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从原始人类通过手舞足蹈表现狩猎、战争、祭祀、祈祷等活动。到历朝历代舞技纷呈,古典舞、民间舞、民族舞相继发展,它从源头的点点滴滴,时疾时徐,时溢时爱,终于汇成了今天中国舞蹈的汪洋大海。如今的中国舞蹈已是特色鲜明、魅力无穷。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自原始社会萌芽起,它经历了去糟粕取精华的历史衍变;它融健身性、技击性、表演性为一体;它的形式、内容和方法都体现着中国占典的哲学理念、美术观点、伦理道德、兵法思想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和自豪感。中华武术既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优美动人的中国舞蹈与名扬四海的中华武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舞”早在周代就是重要庆典仪式的主要内容,而各种舞蹈中,更把武术视力重要的基础功夫,当从史学和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的共性时,就会发现中国舞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华武术、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一)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共性中的原始根源性
1 中国舞蹈的原始根源。普列汉诺夫曾说“要懂得民族的原始舞蹈,只需知道他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就够了”。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们群居生活,共同劳作。经过代代相传,代代创新,便发展成为形象生动、表现各异的舞蹈。所谓“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正是狩猎生活的生动反映。近年来,在新疆伊卡爱山、内蒙狼山地区、甘肃黑山、广西华山崖等地发现的一批岩画中,都十分生动地记录着中国古代狩猎生活的场景和“舞”的形态。
2 中华武术的原始根源。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古人为了生存,首先要解决食的问题,同时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进行自卫。当然,这些本能的自卫方法还谈不上是武术。但在长期的斗争中,人们不断积累了经验,这便是武术的萌芽阶段,是原始社会人们在狩猎方面积累起来的使用工具自卫、生存的方法,是日常斗争行为的一种升华,是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这是现代所能看到原始武术形态的一个例证。
(二)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在古代早期共性中的互通性
1 古汉语中“舞”与“武”曾相互通用。“舞武古代同字,舞即武也”。例如《诗经》中记作“象舞”,而《礼记》中则记作“象武”。又如《春秋》中有“以蔡侯献舞归”之句,而《谷梁传》在解释时却改为“献武归”了。《释名·释言记》中记有:“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由此说明早期的“舞”与“武”的意义是相同的。
2 古代的“舞”与“武”互通,舞中行武,舞中现武,舞中存武。古代早期的练武活动,往往是通过“舞”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把徒手或手持武器的各种战斗技术动作的模拟,通过舞的形式予以再现。尽管还没有一个体系,只是凌乱的动作,反复重复着,模仿着,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也没有呆板的程式,边跳边舞,但这种舞练的过程,也是攻防格斗技术传授过程,舞武可以说是早期武术与舞蹈的一种交融,它既有表达思想感情及娱乐性,但同时也有着习武健身的实用性,舞武的动作组合与现今的武术套路有许多的一致性。在武术的技击性、套路演练性与舞蹈的艺术性尚没有充分发展的时期,很难区分武术、舞武与舞蹈。有许多“舞”的形式,既是中华武术之先导,也是当今的舞蹈之源。
(三)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共性中的相互借鉴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舞蹈与武术的概念分得越来越清楚,舞蹈偏向了表演艺术。而武术溶于军事作战与健身,比如汉代就用“武艺”这一名称把舞蹈与武术初步分割开来,但由于舞蹈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同时具备,它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运用、借鉴和发挥着舞蹈的美学功能。当然,武术也同样深深影响着舞蹈的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思维的变革,
1 中国舞蹈从中华武术中的借鉴。古代的“剑舞”本身来自民间武术,是一种从实战的剑术变成了,种艺术美化的剑舞。此外,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古典舞更是大胆引用武术的动作,如扑步、飞脚、旋子、射雁等动作,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舞台表演。在《武极》的创作中,运用传统太极和其它武术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演绎出了很有启发性的创作意念,以“武舞”并行的特点,展示了一种新的探索实践。
2 中华武术从中国舞蹈中的借鉴。武术套路、技术虽然是紧密围绕攻防格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但他们的演练形势、演出风格却吸取了舞蹈的精华。武术套路中的结构、布局等也吸收了舞蹈的表演形式,在演出技巧的步与腰、手与脚的配合上也有许多借鉴,当今,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舞蹈渗入武术的例子渐渐增多。
当今的社会在高速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性、相互借鉴性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舞蹈从武术中成功借鉴的成果表明,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成果之精华,对于加速舞蹈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