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学生歌唱心理失调的归因及干预

作者:周 珍




  所谓歌唱,就其本质来看,它是一种源于人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行为。所有诸如演唱的欲望、信心、思想、情感、情绪、联想,以及即时演唱的紧张、兴奋、舒展、恐惧、镇定、胆怯等临场歌唱情绪体验,也都是演唱者歌唱心理活动的外在显性表现形式。因此,在歌唱的创造过程中,歌唱者的演唱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和歌唱心理状态的好坏对其歌唱水平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歌唱心理失调的归因
  
  歌唱过程中歌唱者的心理变化是很复杂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把学生歌唱心理失调的因素归纳如下:
  1.自身性格使然。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通过其心理和行为所表现的经常性的、稳定的一种本质特征。比如说外向型性格、内向型性格,这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一般而言,外向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喜欢活动,爱社交,对外在世界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重视主观世界,比较拘谨、孤僻、害羞,比较重视和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对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很容易发挥失常。
  2.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方法不当也会引起心理紧张,最常见的是只偏重于发声练习,而忽略技巧与歌唱的结合,这种现象在初学阶段大有人在。他们对歌唱技巧的练习往往只满足于练声,或者仅仅注重在高音上及某些乐句的练习上,而对整个歌曲缺乏完整性的训练,造成演唱时心中无数,越怕心理负担就越重,紧张程度就越强。有些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只要一唱,便精神紧张地想到所有“方法”,结果什么也没用上。原因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畅,浑身僵硬,声音难听,歌唱状态越来越失调。
  3.实践经验匮乏。声乐教学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方式,这样学生在平时训练演唱时,面对的是熟悉自己的老师,此时大多数同学能处于自然、稳定的歌唱状态,不会有紧张感。等到考试来临或登台演出时,空旷的舞台,无数的观众,众多的老师,不适的灯光和音响等异常因素都会让人有紧张、不安的感觉,思想负担随着音乐的延续而增加,不适感越来越强,导致思想空旷,心理疲劳,紧张万状。
  
  (二)歌唱心理失调的干预
  
  针对声乐教学中,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失调问题,笔者进行了积极地干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加强音乐修养,提高歌唱技巧。技巧掌握的优劣程度和音乐修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挥。一个歌唱者的声乐学习,基本要经过三个阶段:歌唱的自然发声阶段——学习过程中的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处在歌唱自然发声阶段的学生,因为没有经过正规歌唱训练,他的演唱往往是凭借嗓音条件来歌唱的,没有技巧的束缚,歌唱者充满自信敢于表现,这种歌唱虽然感情充沛,但表现力差。当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声乐训练后,在技巧还不成熟以前,自然阶段的感觉也找不到时,学生就会怀疑自己的选择,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甚至失去信心,放弃学习声乐。这一阶段是建立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关键,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学生,给他们讲清楚这一阶段的必然性。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就到了科学的自然发声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会重新找到自信。但是,仅靠技巧是不能够完成歌唱表演的,还应加强与声乐相关的边缘知识和文学修养,知识丰富了,舞台上的表演就更加完美。
  2.合理定位目标,奠基平和心态。任何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歌唱事业中没有人可以掌握绝对完美无瑕的技术和艺术,因此,在声乐教学和实践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设定艺术目标。首先不要让学生演唱那些超出他们发声能力范围以外的、高难度歌曲作品;其次在歌曲演唱时,要教会学生留有余地的歌唱;最后要教育学生对于艺术目标的追求应向高标准看齐,而对于自己的进步则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这样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力争使学生以客观的自我认识与平和的心态去参加考试、演出和比赛,“临场”紧张失控的心理便会消除。
  3.加强舞台实践,排除心理障碍。首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歌唱大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唱、多演、多实践,让他们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自身的适应能力,体会舞台感和驾奴自己的能力,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尤其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其次,对于考试、演出中出现的不足以及意想不到的失误,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分析和帮助,教导学生不图虚荣、不存侥幸,以平常心对待一些场合,对已出现的失误必须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能把它有效地转化为今后努力的动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在“实践—总结—再实践”中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4.激发表演欲望,促进忘我演唱。一个人在歌唱前需在心理上、身体上、歌唱技能上做好准备,做好这一准备的关键是激发其歌唱情绪。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要做到忘我演唱:音乐响起时便进入角色,没有自己,没有观众,只有作品中的情与景,只有歌曲的旋律在萦绕,只有主人公在曲中高歌吟唱、悲喜交融、高低起伏、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唱好一首歌曲,才能真正感动观众。
  总之,声乐教师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手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尽可能完美地去表现声乐艺术,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如湘.跟我学唱歌[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刘希里.浅论歌唱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