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析提高中等职校电工实习课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王英娟




  [摘要]电工实习课教学是培养电类工程操作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研究中等职校电工实习课教学的特点和分析当前实习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电工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若干尝试,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等职校 电工 实习课 实效性
  
  我校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是企业的技术工人。电工实习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学科重要的专业技能课,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合格人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得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重视。原有的电工实习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提出的培养要求。应当突出技能训练的思想被认为是当前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那么,在实习教学中,如何提高电工实习课教学的实效性呢?我校打破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以工作任务为主导,项目教学为主线,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一体化教育为手段,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实施,学生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教学的结果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合一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实践,对电工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若干尝试,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需要模块化
  
  实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程度,也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电工工艺实习教学中,我校把电工教学内容分照明电路、电力拖动控制、PLC控制技术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分子模块,例如在电力拖动的教学中先把常用电力拖动线路分模块,如正反转控制线路、降压启动控制线路、位置控制与自动循环控制线路分三个不同的模块,正反转控制线路又可分项目: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教学中增加一些实用性电工知识内容,解决学生缺少电工工艺及有关的技能训练的缺憾,实习课效果大大提高。
  
  (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多样化
  
  1 分阶段教学。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即初级阶段)。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分解的简单动作。例如讲解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安装操作时,让学生了解线路安装方法的规范化要求、所需工具的选用和自检方法等。教师首先具体讲解、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正确规范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易于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2)联系阶段(即中级阶段)。教师要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技能汇总成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综合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3)自动化阶段(即高级阶段)。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了高度自动化。教师的角色转化为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通过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动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着重训练高质高效。同时,训练的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学生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习成绩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即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又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2 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类,按照不同层次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析目前职校生的客观情况呈两极分化趋势,笔者采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培养尖子生,促进后进生。对于层次高的学生,提高难度,由学生深入钻研,培养兴趣;而层次低的学生可在课后适当加以个别辅导,布置一些简单的题目,逐步加以提高。
  3 分组法教学。分组法教学是根据全班的实际情况,将层次高和层次低的学生均匀地以最多四个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并每组选举一名最优秀的学生作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和纪律,通过分组学习,转换学生成绩的评定方式,每个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对照,在知道自己的技能水平的同时还知道别人的技能水平,可以让学生自我评定一个成绩。例如在机床排故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每次故障现象分析的正确度,与线路中电气点的明确程度,小组评定一个成绩,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了解各小组的具体情况,逐一评价,三个成绩综合汇总得出最终的成绩,比之教师一言堂要客观得多。教师提出任务后,在各小组中设立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为学生找到新的支撑点,多途径地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切入点,以此来改变以往的一个老师面对全班学生的被动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组长的培养来形成核心和模范作用,指导本组的学习,既分担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形式根据课程特点现代化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及其技术传导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利用CAI能使动画、声音、文字等切入融为一体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是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有力工具和形式。CAI系统能使实习内容变得形象而生动,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变复杂为简单。在用CAI教学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场景的作用和刺激下,学生的分析、认识和记忆能力特别强,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系统操作技能的培养,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注重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相似,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协调,为学生架好踏上工作岗位的台阶,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