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评价——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作者:乔 伟




  从2003年开始,全国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本次课程改革一共有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第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第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减少了学科门类,对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第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第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用性。
  2003年暑假,各中小学教师都进行了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而,这些理论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由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递减或“缩水”,甚至有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可以说,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课程增值和衰减、创生与递减并存的过程。怎样把这些理论贯穿到课改实践中去,关键在于课程评价的落实,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评价实施方案是否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能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否能使学校和教师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这样理解,课程评价,是促进课改的催化剂。
  实际上,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是用评价来导向,用评价来指挥教学,用评价来指挥学校和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老师,谁都无法忽视评价的巨大权威。可以这样说,评价决定了教学活动。新课程评价不落实到位,课改将寸步难行。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如提出形成性评价;提出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实行小学考试实行等级制,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尝试开展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教师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微观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实质性的改变。素质教育提到了今天,而成效甚微,关键不是教育理念不科学,也不是广大教师不能转变教育观念,而是这些先进的理念无法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去,因为以纸笔考试为主的倚重量化的评价体系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陷在应试教育的漩涡里难以摆脱出来。
  新的评价标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要将考试和其它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针对考试,提出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评价方案应于课程实施前公布,以便指导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课改虽然已经全面展开,而各教育行政部门根本未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出与课改相符合的评价方案。各学校、教师依旧按照老教法,用新教材,进行着似是而非的教育教学活动,依旧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用合格率、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用所谓的特长培训班、兴趣小组来充当着素质教育的内容,而真正的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注意了多少?对学生的发展又关注了多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多少?到头来,他们依旧是用来评比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一些棋子罢了!
  课改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它的成效在短时间内是难以看见的。所以,学校和教师只能按照上级的评价方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我们跨世纪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孩子,请给课改加入一点催化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