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作者:梁志华 张丽君




  [摘要]文化因素在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文化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是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从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文化教学的内容,阐述文化因素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是不能忽视的。
  [关键词]英语教育 交际能力 文化差异 文化因素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二)文化因素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既然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就必须分析培养交际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和标准,然后将这些内容要求和标准纳入到外语教学体系之中。当前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影响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英语文化教育教学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知识和语法结构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语言的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三)文化教育的内容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做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因此,文化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针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以加强对英语文化的认知。
  中西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有很多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因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而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但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第二,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第三,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做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第四,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四)文化教育教学策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1987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浙江大学1993年的调查,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然而在这些方面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外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始终受到考试与人才选拔制度的约束,教学方法就是围绕考试大纲进行的针对性训练。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我们往往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做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且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用语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也最大。因此,文化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二是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三是提高学生文化学习的兴趣与信息密度;四是加强非言语行为交际与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渗透。五是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如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使用耳濡目染。还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等,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