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析演绎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谢贵兵




  [摘 要]心理健康与否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德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哲学、法律、政治常识之外,还应该从中演绎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素质教育
  
  “对不起,不要把我的事情告诉同学,以免影响他们学习。不要追究任何人责任,我太累了!”2005年4月6日,安徽安庆市某中学一位16岁的高一学生,留下如此简单的遗言后服毒自杀。这是5月11日新华社《少年自杀拷问,是什么让他如此脆弱?》报道的开头语。孩子们对人世间毫不留恋,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惋惜。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但读书几乎是孩子唯一出路的教育方式,升学压力难道不是这些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的罪魁祸首?武汉市一位在汉口某公司工作的尹先生有个上初二的儿子,3年前就有了白发,如今这位14岁的少年已是白发苍苍,医院检查结论是精神压力过大,“这都是学业重压逼出来的”(见2005年5月10日新华社报道)。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但分数依然还是学生和老师的命根。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出成绩,不断地给学生布置许多学习任务,不停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一些极端的学生就选择了极端的办法来反抗这些压力。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对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德育课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础
  
  首先,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新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材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对德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在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德育课程教学中演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作为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全局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些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从教育对象范围讲,优生和差生都有存在较大的心理承受力,尤其是差生,问题更大。作为德育老师,应看到学生中心理问题是个潜在的严重问题,如一些学生意识薄弱、经不起挫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说明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德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首先,每个德育老师都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除了熟练掌握书本知识之外,还应该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时胸有成竹;其次,必须利用教育全力,社会、家庭、学校互相配合,共同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努力,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沙龙、家长会、师生座谈会等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再次,在德育课教学中,不时进行注意力、意志力、心理承受力等训练,尤其要不时给予挫折的体验,强化失败、成功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的解释,心理健康可概括为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健康状况,即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原则。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例如在讲经济学原理货币这一知识点时,除了讲授相关的货币知识还可以展开对金钱观的教育。通过辩论的形式,学生在《金钱是否万能》这个话题中得出结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也是商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同时还提供一些由于金钱犯罪的资料,使学生正确认识金钱,从小端正对金钱的态度,防止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歪曲心理。多运用书本中的原理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训练。
  2.灵活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应运所教原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有一次给一个班级上哲学课,刚好碰到该班在年级优秀班级评选中落败,学生很沮丧,尤其是几个班干部情绪更是激动。看到这个情况我在黑板上画了个波浪式前进的箭头,然后问学生:“这个图案在哲学课中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说:“这是在讲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接着讲到:“我们已经学习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同学们在评选过程中发现了班级的许多优点,这是值得鼓励的,也是应该继续保持发扬下去的;但也应该看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不应该被一点点的挫折打倒,应该保留优点、改正不足,让本班级在下一次比赛中获胜。”听到这里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接下去的课堂也在气氛活跃中展开下去。
  3.服务性原则。作为一名德育老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思想、生活,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4.差别性原则。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地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人和成材的心理基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对其他素质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心理素质教育也需要各方面的全力协助。“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笑对生活,笑到最后。
  
  参考文献:
  [1]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庄佳骝.心理素质培养与素质教育[J].教育导刊,1995(10).
  [4]杨鑫辉.新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